吴永远
(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辽宁 凤城 118100)
教材编订已上升至国家层面,专家学者自有其高度;学段教学各司其职,有升学就无法改变功利目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新教材的体例到底要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的不是我们的不适应,静下心来还需追本溯源,理清脉络。
先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二十八个字,四个维度,理清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质问题,它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本。本人非常赞赏余文森教授的观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核心素养,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个性;其他的素养(如思维、审美、文化)是相关学科都有的,即跨学科的素养,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共性。”个性与共性谁是最根本的最应该抓住的?当然是个性的,也是语文课独有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最该完成的任务。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实际教学中,随着篇目的增加,字数的剧增,考试形式的多变,语文老师疲于奔命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
再看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脉络。我们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到核心素养。三个过程之间是传承与超越的关系。由双基到三维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是由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由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到强调学生的发展。由“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同样有传承也有超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际上是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统一,三个过程的变化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从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不难理出这样的脉络,双基是源,而核心素养则是由源汇聚而成流,体现的是最终育人的成果,很明显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由会提高到了立德树人的高度。具体说老师的课堂教学在教给学生学科必备知识的同时必须努力通过学科活动使学生形成能力,提升品格。学科活动重要性显而易见。
再来看,语文国编教材的体例。每个单元由单元序言、文本和单元学习任务三部分构成。
以第二单元为例,单元序言共三个段落。第一段两句话三层含义。第一句“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说明劳动的作用。第二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是崇尚、尊重和热爱劳动;第二层明确新时代青年应当确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两句话表明单元主题是劳动,聚焦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第二段一句话两层意思。先用三个“或”高度概括本单元六篇文章的主题。“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是对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等三篇文章主题的概括;“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是对第五课主题的概括;“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是对第六课两首古代诗歌主题的概括。“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则再一次聚焦主体和核心素养。第三段两句话。第一句两层含义明确本单元的第二个核心素养目标审美鉴赏与创造。第一层提示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安排为“专题研讨”;第二层通过研讨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和最美丽思想,形成正确劳动观念(上文提及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第二句三层含义明确本单元的第一个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第一层通过第四课三篇文章要达到四个小目标即学会分析通讯报道的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四个小目标归结起来就是什么是通讯报道,如何理解分析通讯报道,学习通讯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第二层明确第五课的目标是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阐述观点的方法。第三层则针对第四课和第五课要求学生学会辨析和把握新闻报道的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单元文本不再赘述。
单元任务。任务一:聚焦核心素养,强调学习活动,明确活动形式与内容即围绕“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四个话题以分组专题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能力,提升品格。这个任务的最大价值在于必须把握本单元六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主要内容进行研讨。任务二:第一个小任务就是聚焦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和体会作者立场,完成任务方式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第二个小任务通过第五课学会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第三个小任务利用文本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任务三:注重合作、迁移与实践,小组读新闻挑选优秀新闻,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拟写优秀新闻评选标准,再依照标准小组选出消息通讯各一篇,写明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任务四:习作,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归结四个任务不难看出国编教材的引导方向:注重以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内容,注重以学习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综上,通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发展脉络、国编教材体例三个维度分析,我们就不难把握新时代的语文,新教材情境下的语文核心素养该如何实现突围等问题了。从而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了。
有了上面的理解在实践操作层面就可以做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从容应对。现以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具体解读在实践操作中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个性——语言建构与运用。设置学案如下:
【整体问题】
1.通讯的基本知识(了解文体特点,行文基本思路);2.通讯的标题与小标题的作用(快速把握通讯主要内容);3.如何快速地把握通讯的主要内容?(人物、典型事件、精神风貌、行文角度与目的)
【具体问题】
1.初读
请完成表格填写: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他什么样的品质?
具体事件 体现品质
2.细读
①思考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②以袁隆平为例,论证创新精神的重大作用。100字左右。
3.提升归结
袁隆平的水稻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主客观)。
4.链接视频《面对面》
①请为袁隆平写一段颁奖词(参看钟扬颁奖词):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②续写:鲁迅先生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梦想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有想法,肯行动,能坚持,都有可能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获得成功。愚公敢想敢干,锲而不舍,最终实现了当初“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梦想;从少年杰克到中年大叔,莱昂纳多22年里曾5 次获得奥斯卡表演类奖项提名,终于在2016年如愿捧得小金人,坚持成就了登顶影视峰巅的他,实现了他心中未曾割舍的梦;袁隆平——
通过以上问题,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比较具体地把握文本内容,既兼顾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使用知识的兴趣。最后,再由此篇文章举一反三另两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个性语言知识与建构就能比较好地完成了。其他核心素养落实,依照单元任务即可。
总之,面对新教材,面对语文核心素养,面对语文素养不高的高一刚入学的学生,切不可为素养而素养,要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个性出发,理清源与流的关系,正本清源。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到最终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