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岩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货运部,北京 100844)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基础能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历史峰值39.7亿t,之后逐年下滑,2014—2016年煤炭产量分别为38.7亿t、37.5亿t、34.1亿t,2017年受益于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产量再次增长,2017—2019年煤炭产量分别为35.2亿t、36.8亿t、38.5亿t[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产量1 000万t/a的煤矿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及黑龙江地区,其他地区煤矿产量基本在200万t/a以下,说明煤炭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
“十四五”期间,预计我国煤炭产量将小幅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40亿t左右,且煤炭生产将进一步向“三西”地区(山西、陕西、内蒙西部)、新疆等煤炭主产区集中,其他各省市区均为煤炭净调入省区[2]。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煤炭消费量与产能走势一致,2013年达到历史峰值42.4亿t,之后逐年下滑,自2017年起逐步恢复至2019年的40.2亿t。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煤炭主要消费区域根据煤炭消费量依次为山东、内蒙古、山西、河北、江苏、广东、辽宁、安徽等地区,分布比较均衡。从消费行业看,电煤约占50%,冶金用煤约占20%、建材、化工用煤约占20%,民用等其他用煤约占10%[3]。
“十四五”期间,基于国情和经济成本,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但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会下降,煤炭消费量预计到2025年接近峰值,约为41亿t左右。从消费行业看,“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装机将大幅增长,煤电装机则保持小幅增长,受此影响,火电耗煤占比预计将略有下降,冶金、建材行业产量接近峰值,耗煤总体平稳,占比将保持平稳;民用等其他用煤受国家环保、节能减排政策影响,占比将小幅下降;煤化工发展迅速,耗煤量将持续增长,占比将有所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调运形成了以下格局:晋煤、蒙煤主要销往华北、华东、东北和沿海地区,陕煤主要销往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地区,疆煤主要销往西北、川渝地区,黔煤主要销往西南地区。近年来晋陕蒙煤炭调出量逐年增加,占总跨省调运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86%增至2019年的91%,其中晋煤由32%降为28%,蒙煤、陕煤分别由34%,21%增至38%,24%。陕煤因铁路运输条件的明显改善,煤炭调出量大幅增加,正逐渐抢占原属晋煤销售区域的华中、华东市场份额。
东部沿海地区受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煤炭需求下降、进口煤增加,以及作为“西电东送”主要受点区等因素的影响,运输需求将稳中趋降;而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及川渝等中部地区受沿海产业转移、煤炭产量大幅度压减等影响,调运量将稳步提高。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建设蒙西、蒙东、陕北、山西、新疆5大煤炭调出中心,煤炭生产将继续集中,同时将加大“两湖一江”、东北、西南地区煤炭调入,内陆地区直达运输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020年国家启动了中央企业煤电资源区域整合试点,根据电厂、煤炭资源分布情况,按照一家央企一个省区的思路,将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分别对应甘肃、陕西、新疆、青海、宁夏,年底前整合完毕。后续将在东北、西南地区继续进行整合,煤电区域整合后势必带来煤炭销售去向的调整。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在甘肃,国家能源集团在宁夏,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东北区域内的“自产煤-自有电”的“区块化”运输特点将逐渐凸显。
近年来,我国煤炭跨省调运量总体呈增长趋势,2018年我国煤炭跨省调运量超16亿t。随着国家煤炭去产能和运输结构调整政策的深入推进,特高压线路快速成网,跨省输电规模不断扩大,进口煤对内贸下水煤倒逼影响常态化,煤炭运输需求变化趋势分析如下。
(1)特高压工程进一步挤压煤炭运输需求。目前,我国特高压线路正快速成网,截至2019年底,国家电网已建成“11交11直”特高压工程,跨区输电量大幅增加,2019年全国跨区送电超5 000亿kW·h,减少输煤1.7亿t。“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以东中部地区为重点,陆续建成西南、陕北至江浙、两广、湖北等地9个特高压工程,同时在西南地区建成白鹤滩、乌东德等11个水电站项目,总输电规模6 500万kW,预计每年可替代东中部地区煤炭调入量1.8亿t以上。受此影响,预计到2025年煤炭跨省调运量可能跌至16亿t以下。
(2)北煤南运铁路直达运输需求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煤炭天然产销分离,长期以来由于铁路直达通道能力紧张,北方煤炭向南方运输形成了“沿海省份以西煤东运+海进江为主,内陆省份以陆路直达为主”的运输结构。2018年我国煤炭跨省调运量16.4亿t,其中8亿t到北方港口下水运输,8.4亿t通过陆路直达运输。
随着国家运输结构调整,铁路直达通道运输能力增加,以及进口煤对内贸下水煤倒逼影响常态化,后期下水煤减量、直达煤增量的趋势明显,华中、西南地区的北煤南运直达运输需求将快速增长。
(1)近年来,铁路以“三西”、新疆等煤炭主产区为核心,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新建唐呼线、瓦日线等亿吨级重载铁路并组织开行万吨重载列车,打通了“三西”地区煤炭到北方港口下水和到华中、华东地区直达的运输通道。特别是浩吉铁路开通后,大幅减少了“三西”地区到华中、华东地区煤炭直达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根据实际情况,煤炭从“三西”地区到“两湖一江”地区,通过浩吉铁路直达运输比通过海铁联运方式,全程运输时间可由15 d缩短至2 d,在考虑运输时间节省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运输成本平均低8% ~ 10%[6]。
(2)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铁路专用线不断建成,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衔接更加顺畅。针对部分企业没有专用线的情况,大力发展35 t敞顶集装箱装运大宗物资,创造了绿色高效的“散改集”物流新模式,减少了途中撒漏损耗。
(3)大力发展煤炭协议制运输,每年与煤炭上下游企业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和运输互保协议,铺画大宗货物直达列车运行线,固定运力,按图开行;通过调整计费标准等措施,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同时,以C80B,C80E为代表的大吨位货车、和谐电力机车为代表的大功率机车等大量先进装备投入运用,提高了铁路煤炭运输装备能力,实现通过均衡运力保证80%以上的煤炭核心货源运输。
煤炭是铁路的核心货源,煤炭运量超过总货运量的50%,对铁路货运经营至关重要。由于铁路在中长距离的大宗物资运输中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地位,煤炭运输对于铁路也维持着较高的依存度。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三西”、蒙东(包括东北)、新疆等煤炭主产地为核心,大秦(韩家岭—柳村南)、唐呼(唐山—呼和浩特)、瓦日(瓦塘—日照南)、侯月(侯马北—月山)、焦柳(焦作—柳州)、包西(包头—张桥)等煤炭外运通道为主骨架的煤炭运输网络,煤炭铁路产运比逐年增加。国铁煤炭运量2012年达到峰值16.85亿t,之后受煤炭市场低迷影响,运量出现下降,自2017年起,受益于运输结构调整和铁路货运增量行动,运量重新增长,2019年完成17.94亿t,创历史新高,占总货运量的52%。煤炭国铁产运比也同步增长,由2015年最低38%增至2019年的47%,煤炭产量和消费量还将保持一定增长,而且受益于运输结构调整,铁路煤炭运输市场份额和运量有望继续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煤炭跨局运输增量明显。随着煤炭跨区调运规模不断扩大,煤炭跨局运输比重逐年增加,2017—2019年分别为34%,36%,37%,跨局运输增量对煤炭总增量的贡献度逐年增加,2017—2019年的贡献度分别为27%,48%,92%。全路煤炭平均运距也逐渐增加,增加了煤炭运输收益。
(2)煤炭直达运输增量贡献率逐年增加。国铁煤炭直达运输比重已占到2/3,同时直达煤增量对煤炭总增量的贡献度逐年增加,2017—2019年的贡献度分别为45%,57%,140%。
(3)集装箱运输比重快速提升。国铁集团加大了集装箱的投入,随着集装箱运输特别是敞顶箱运输在推进“公转铁”和“散改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集装箱煤炭运量比重快速提升,2019年铁路集装箱煤炭运量完成7 716万t,占煤炭总运量的4.3%,较2016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1)煤炭运输通道总体能力。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成网,既有线路能力得以释放,同时以既有煤运通道扩能改造、新建大能力煤运通道建设为重点,煤炭运输网络向重载化和系统化高效推进,铁路煤炭运输能力得以强化。大秦铁路具备年运量4.5亿t的能力,唐呼线、瓦日线2条大能力通道建成通车并开行万吨重载列车,邯长(邯郸—长治北)、邯济(邯郸—焦斌)、宁西(永宁镇—新丰镇)、乌将(乌北—将军庙)等铁路改造工程完成,特别是浩吉铁路(浩勒报吉南—吉安)建成后,煤炭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总体上铁路煤炭运输通道能力是适应当前煤炭运输需要的[4]。
(2)“三西“地区西煤东运通道能力。“三西”地区西煤东运可以分为北、中、南3条通道。一是北通道,主要包括京包(北京北—包头东)、丰沙(丰台—沙城)、京原(石景山南—原平)、大秦、唐呼铁路。其中大秦、唐呼铁路以下水煤为主,目前大秦线能力已接近饱和,唐呼线还有年运量7 000万t的能力空间。京包、京原线沿丰沙线到京津冀地区直达还有一定的富裕能力。二是中通道,主要包括石太(石家庄—太原)、邯长、邯济、瓦日线。除石太线能力已经饱和外,晋东南地区沿邯长、邯济线到山东地区还有一定的富裕能力,瓦日线通道能力有较大富裕。三是南通道,主要包括侯月、宁西、陇海线(兰州—连云)。陇海线能力已经饱和,宁西线叶集口以东能力已经饱和,以西还有一定富裕能力,可以满足陕西省到河南、湖北地区的运输需求。侯月线除嘉峰—莲东间能力较为紧张外,其他区段还有一定能力,陕西省及晋东南地区沿侯月线到河南、山东地区还有增量空间。
(3)北煤南运通道能力。北煤南运通道基本利用既有线路,其中京沪(北京—上海)、京广(北京西—广州)、京九(北京西—九龙)等铁路通道煤炭运量较大。目前京沪、京广、京九、焦柳线等东主要通道能力已经较为紧张,富余的通道运力不多;包西通道能力总体运力紧张,但通过对部分运力瓶颈点的改造,陕北地区煤炭沿包西线入川或到湖北地区仍有一定挖潜空间。浩吉铁路开通后,为北煤南运增加了一条规划年输送能力2亿t以上的直达通道[5]。
(4)新疆煤炭外运通道能力。随着兰新高速铁路(兰州西—乌鲁木齐)、临哈铁路(临河—哈密)等项目建成投产,以及乌将线的改造完成,目前已经形成通过既有兰新铁路(兰州—阿拉山口)、新建临哈铁路(临河—哈密)进行疆煤外运,以及通过乌将线、南疆线(吐鲁番—喀什)形成疆煤区内运输格局,通道能力总体富裕。
(1)针对未来煤炭产量、消费量难以大增,煤炭跨省调运总量减少的趋势,应进一步着力强化铁路绿色环保及规模运输的优势,积极争取政府运输结构调整的支持政策,不断推进“公转铁”运输,通过提高铁路运输占比实现煤炭运输持续增量。北煤南运铁路直达运输需求进一步提高,积极优化煤炭运输结构,加大对直达煤特别是晋陕蒙到华中、华东地区直达的运力配置,提高平均运距,促进增运增收。
(2)根据煤炭产运需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大秦、唐呼线重载运输通道作用,稳定“三西”地区到北方港口下水煤基础运量。在此基础上,以浩吉线、瓦日线为主线,完善配套集疏运系统,加快补强与既有线衔接的通道能力短板,充分发挥新建煤运通道能力,加大“三西”地区到华中、华东地区直达的运力配置;进一步加强乌将线扩能改造,消除运输瓶颈,有效满足疆煤运输需求。加快实施集通线、锡乌线及通霍线的电气化和复线升级改造,提高蒙东地区煤炭向东北地区运输的能力。同时根据煤炭运输需求,及时增加机车、车辆以及集装箱等装备配置。
(3)加强与地方政府、重点企业的合作,降低专用线建设成本和运营管理费用,加快专用线建设,实现铁路“门到门”运输,降低煤炭铁路运输成本。针对部分企业修建专用线困难的情况,继续大力推广敞顶箱运输,通过公铁联运,扩大铁路运输服务范围。
(1)针对煤炭运输运量大、稳定性强、“点到点”运输多的特点,继续大力发展协议制运输。逐步增加中长期合同和运输互保协议的签订数量,在增加电煤合同运量的同时,针对冶炼、化工、建材及民用煤量小、散的特点,降低合同签订门槛,增加签订运量。在此基础上,增加固定运力、按图行车的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开行,以稳定运力保障稳定货源。
(2)北煤南运重点依托浩吉铁路、瓦日铁路,加强陕煤、晋煤外运增量组织,完善以重载大列运输为主,普列运输为辅的运输组织模式,提高运输效率;积极开发货源,拓展集装箱运输;针对专用通道、主要通道制定一定的运价下浮扶持政策,吸引跨区域公路煤炭运量向铁路转移。西煤东运重点优化大秦线、唐呼线车流结构,增加2万吨级重载列车开行,腾出通道能力积极组织疏港矿石货源,拓展返程运输增量[8]。
(3)进一步完善市场条件下的运价调整机制,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线路、不同服务实现差别化的定价,制定合适的价格调整方案。以供应链协同一体化管理思想为基础,以差异化服务、与客户协同创新、信息化服务等为手段,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忠诚度。
(4)依托95306网搭建铁路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覆盖煤炭铁路运输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平台,与煤炭供、需企业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做大做强铁路煤炭交易中心,形成以煤炭交易服务为核心,融合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多元化服务为一体的市场服务体系。
随着煤炭去产能和运输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我国煤炭产销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煤炭生产集中度增强,跨区调运规模扩大,“公转铁”速度明显加快,同时受进口煤的影响,直达、下水煤市场分化趋势明显,北煤南运直达运输需求持续增加。煤炭是铁路最主要的货源,随着铁路运力不断释放,基本具备适应市场变化、优化运输布局、改进运输组织、促进增量的条件,为铁路煤炭运输增量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