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学科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方法初探

2020-01-09 11:40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
天津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力

■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 康 磊

一、帮助学生分析正确的史观的意义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尚未定型,所以在唯物史观教学中,要先明确这种史观的意义和价值。有了这种史观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谦虚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将这些经验和教训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减少在以后生活中的失误。有了这种史观才能正确地看待历史,体会到历史的美感。比如在学习必修二的过程中,每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会带来生产关系的转变,另外学生比较熟悉的群众路线,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路线?因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而且唯物史观也早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帮助学生明确唯物史观理论中的具体内容和原理,细化原理中的分支概念

唯物史观的含义:“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简而言之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观念和方法论。讲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有规律地发展、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分析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并要告知学生,这只是唯物史观基本内容的一小部分,以免学生将唯物史观狭隘化。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截止于唯物史观概念和内容的讲述,认为分支概念多数涉及政治知识,政治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可是实际工作中,政治、历史学科的教学进度并不能相互配合,因此就造成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就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社会结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阶级等概念进行具体讲解,然后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举例,这样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结合习题的训练和讲解,推动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深化

例如: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先让学生判断这涉及的是唯物史观中的哪个内容,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本题以明代中后期饮食器具的规定被打破为切入点,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题干中“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是社会意识发生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变动(社会存在)的变化,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冲击了等级秩序,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 B项正确”。在讲解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试题的语言结构,即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找到对应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接着结合所学知识,对史观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最后再回归题目。在开始阶段需要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路数进行训练,当学生对唯物史观运用自如后,所谓的套路也就不存在了。课堂上一两道试题的训练作用是很微弱的,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训练。

四、教师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

现行教材虽然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但是教师不能单纯地讲解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割裂三本必修教材的联系。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虽然没办法做到政治、经济、思想全面地备课,但是也应该在突出本册教材的重点的同时,适当兼顾另外两本教材,比如在讲到分封制内容时,若不涉及当时生产力水平,需要奴隶集体劳动,学生如何理解为什么要授土、授民。在高三通史的复习中,教师备课就应该以生产力(必修二)为主线,将政治史(必修一)与思想史(必修三)进行整合,更应关注中国进入近代时期以后,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师可以根据我党在此时的得与失,引领学生发觉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力量,代表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才能与时俱进。

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行教育理念的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成长,而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然无法为学生“断奶”,总是担心学生不能掌握所学知识,其实这是教师不自信的表现,教师既不相信自己有效的教学能力,也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言堂的教学中,学生实际上只能成为路人甲。既然我们已经将唯物史观的原理、内容、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就应该大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在高三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生产力为主线,以相应的生产关系、意识形态为分支,自行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高三的习题量较大,若都依靠教师讲授,不但效率低下,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给学生做好大方向(运用唯物史观)的指引后,让学生自己对错误习题进行讲解,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更好,而且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往往会在互动中,收获新的灵感、产生新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在教师主体的课堂上所不能获得的。

六、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多角度地看问题

历史本身就受到了编纂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同一历史事件也会有不同记述。例如对罗斯福的评价,有的人认为他是共产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美国的救星,有人认为他是阴险的独裁者,美国民主制度的破坏者,那么学生到底该如何评价罗斯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运用联系与发展、辩证与统一的方法,对历史记述有正确的判断。在前几年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历史教学中兴起了多元化的史观热潮,比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生态史观这些内容。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所涉猎,但是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史观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都认可生产力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七、形式多样的作业,是学生内化唯物史观的最好方法

传统的习题作业可以体现一定的唯物史观,但是妙曲往往难遇知音,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布置一些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作业,比如利用春节期间,外出亲属返乡过年的时机,给学生布置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谈谈身边历史的小论文,字数在300字左右。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安排学生提前对主要思想流派的观点进行搜集、整理,就某一具体历史事件,进行现实版的争鸣,在争鸣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只有能够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且能够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思想,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再比如学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时,可以给学生布置收集一手史料的作业。总之,不要简单地布置几道课后习题。

八、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新课改后,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既要专而精,又要博而广,所以历史教师也要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即使不能全部精读,也要对关键章节进行细读,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至第六章。还有阅读一些,从不同史观角度出发的历史著作,以此来服务实际教学工作。只有一个广博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全面、阳光、睿智的学生。

唯物史观是一种观念,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并不是靠几道题,几堂课就可以实现,所以需要全校历史教师形成一盘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做好部署,进而形成合力,教师要做到精心地浇灌,“自然”地等待花开。

猜你喜欢
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力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