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信与日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辛亥革命”为例

2020-01-09 10:15重庆市永川中学校童永川李小艳
天津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史料日记

■重庆市永川中学校 童永川 李小艳

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那些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书信与日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文献史料。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的应用文书。日记是指对每天“所遇到和所做事情的记录”。它们的内容源于对工作、生活的观察、认识、理解和感悟,往往是个体对自我和周遭现象的真实记录,因此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历史来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就通过辛亥革命时期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朱峙三的日记》和民主革命先驱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些文献史料,谈谈“书信与日记”在《辛亥革命》一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日记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第四单元的内容,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从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角度来讲,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并且与必修二、三相关内容联系紧密,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逻辑思维要求极高。教师出示朱峙山日记的相关内容与教材内容形成多源互证,引导学生对日记这一文献史料的研读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教师)1906 年朱峙三考入两湖总师范学堂,与思想激进的革命同学交往甚密,一起讨论时政、激扬文字,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革故鼎新、影射时政的论说文章。下面这几段材料选自1910~1911 年的朱峙三日记,通过日记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清末的社会状况。请同学们阅读朱峙三日记,分析归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状况。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注意抓主旨和关键,做到论从史出。学生立即投入自主学习过程中,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级进行展示分享,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互动、补充完善,最后,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同盟会发动的以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为辛亥革命奠基了军事基础。同时,同学们还分析出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是辛亥革命的前奏;辛亥革命爆发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用了原始材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历史感,也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知道结论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学生理解、总结归纳就容易多了;也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能够简单把唯物史观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中,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同时,在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这一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基本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学生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日记和教材中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辛亥革命爆发历史背景这一问题更合理、更全面、更丰富的解释。

二、运用日记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对于高中生来说,激趣不应仅停留在形象的生动上,还应在学科思维的层次上下功夫,使学生在其“发展的临近区”感受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对教材内容产生疑问,想要问一问,搞个明白,从而锲而不舍地展开探究学习。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辛亥革命是必然与偶然的结果,那在历史的洪流中,辛亥革命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怀揣这样的问题,抱着更迫切的心情追寻答案。

(教师)让我们再次走进《朱峙三日记》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做到论从史出。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教师点拨和引导,最后,同学们得出了以下几点辛亥革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的影响:

政治上,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体现了政治民主化;习俗上,剪辫、行洋礼,体现了文明化;经济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工业化;思想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伟大丰碑,体现了思想理性化。总体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同时,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本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对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提出质疑,再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史料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史论结合,清楚地明白辛亥革命在历史洪流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学生基本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运用书信感悟辛亥革命的精神内涵

1911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24岁的林觉民给妻子陈意映写下了最后的告白。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封感人至深的家书,同时,请大家静心倾听,听后谈谈你们的感受。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在这封绝笔信中,林觉民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融为一体,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教师)在林觉民身上我们看到很多像他一样具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而前赴后继,让我们铭记历史,感念先辈,弘扬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人民幸福的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四、结语

综上,在整个教学中教师选择了适当的、有效的、典型的和有代表性的文献史料,所选择的历史材料难易程度适中,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利用史料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不断地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史料日记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