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探析

2020-01-09 10:10:3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就业指导

宋 南

(广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200)

高等教育大众化虽为部分教育缺失地区带来了转机,但贫困学生的就业情况仍有待提高,如不能顺利找到工作,不仅会影响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还会诱发各种社会问题。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消除社会中存在的歧视问题,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最佳途径。

1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1 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根据我国各高校的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毕业生的数量已突破750万,与此同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上涨,目前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占总学生的30%左右。根据社会研究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失业率高达35%。这在就业竞争激烈、晋升岗位不足的社会背景下,更显得触目惊心。贫困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帮扶对象,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增高,使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举步维艰。目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有签约时间滞后、就业质量低、没有合法保障这三种问题。

1.2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1.2.1 家庭因素

贫困毕业生一般是家庭的希望,部分贫困生家庭希望毕业生获得高薪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在就业时家庭无法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帮助。学生在家庭的高压下,对社会现状产生不满,对自身能力存在怀疑,加上部分学生本身存在自卑、敏感的心理特征,在与非贫困生竞争时不善交际,无法表现自己的竞争力,因此更无法在社会中求得符合自己的职业岗位。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为家庭减压,从事与自身职业能力不符的工作,长此以往会出现抑郁心理。

1.2.2 高校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有所不足,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全体毕业生,但并未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目标进行指导。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职业发展比较特殊,目前多数高校存在不全面、信息滞后的现象,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没有发挥明显的优势。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就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但高校在开展就业教育时,没有结合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以辅导员为主体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合理的职业规划建议,加上部分高校认为就业涉及贫困毕业生和非贫困毕业生,照顾贫困生可能会对非贫困毕业生造成心理伤害,在就业服务方面一视同仁,并没有对贫困毕业生的心理和经济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1.2.3 社会因素

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部分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明显弱于经济发达地区。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进程中,各类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裁员,就业岗位逐渐减少。社会中不少就业单位认为大学生群体是廉价劳动力,部分非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通过人际关系和家庭的助力获得就业机会,但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无论是报考公务员,还是进入私企工作,都无法立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部分贫困大学生紧跟国家政策进行创业,但由于对社会没有正确的认知,见识和经验不够,很容易失败。

2 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几种途径

2.1 就业环境的宽松和就业渠道的拓展

贫困大学生仅靠自己寻找工作不仅会浪费时间,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因此,社会需要支持贫困大学生就业。社会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贫困大学生帮扶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让贫困大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习和项目跟进,为贫困大学生增加职业经历和职业经验,在求职和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政府可以制定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计划和创业支持计划,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如通过优化重组,在部分必要岗位上增加职业岗位,鼓励贫困大学生报考;设置社会就业指导中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创业技术的学习场地。政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地区大学生匹配合适的岗位,贫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择业观筛选就业方向,减少乱投简历、被骗的现象。政府可以创建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展开精准对接就业服务,让贫困大学生先在网络上找好心仪的工作,再根据数据库对岗位内容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在贫困学生离校前落实就业岗位。主流媒体可以积极宣传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计划,通过互联网、杂志、校园广播等多种途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社会需要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改变贫困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利用社会现实为贫困大学生上好就业课。

2.2 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弱势心理改造

家庭贫困的学生大多知道生活的艰辛,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秀职业品质。高校需要挖掘贫困学生的优势,结合职业理念和企业的内在需求,综合培养贫困学生的各项能力,这是解决家庭贫困学生就业问题的首要途径。只有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让大学生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获得自我最大化的发展。职业教师可以结合贫困生的优势,让其承担部分课程任务,在校内锻炼学生的规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学校可以搭建符合各岗位的活动平台,通过竞争和实践活动,让贫困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我表现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有所不足,因此,高校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社团、学生会等组织,让其在学生会中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完善人际交往的过程,在小型社会中接触各类人群。高校可以在校内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为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通过负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费用,让学生专心学习职业技能,获得更多的知识,避免学生有后顾之忧。

2.3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优化

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需要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在贫困生就业心理、职业适应能力、就业观、就业技能方面给予全面性的指导。贫困毕业生对工作的迫切度比较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需要明确贫困大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立就业基金会和就业帮扶小组、专门的就业服务网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企业有效联系,为有特殊需求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对接服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在校内组织各类模拟招聘活动,让贫困生在模拟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优势,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尽力弥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自信心、职业气质、职业表达能力的训练,让贫困生形成个性化的优势。通过搭建企业和学生群体的交流渠道,帮助贫困学生在网络中与企业沟通和联系,避免学生被不良企业骗取钱财或其他利益,同时也能通过各类贫困生提供的个人信息满足企业的需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做好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涯规划设计,结合贫困大学生的贫困情况、年龄情况和职业需求,让其发现职业兴趣,进行价值观的自我探索,初步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目的。联合家庭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利用心理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改善盲目、急躁的就业心理,客观评价贫困学生的职业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避免学生出现自我怀疑、产生挫败的消极心理。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各类高校都应重视贫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渠道,通过政策帮扶、职业心理疏导、就业问题的解决,让优秀的贫困生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就业指导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13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23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