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之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兴趣是幼儿生动积极投入活动的源泉,有了兴趣,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提高。因此,教师应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能轻松地学习,对学习充满乐趣,从而主动学习。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与生活、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学习兴趣的培养要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来开展,从而使幼儿爱上学习。因此,教师在帮助孩子提升学习兴趣时,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和途径,都要密切地与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规律进行有效结合。
纵观一日活动,笔者发现幼儿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自身的观念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有时使用不适合的教育方法,如严厉的批评、惩罚等,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为了提升本班幼儿的绘画水平,会建议家长给孩子报校外绘画辅导班,让孩子去学习,这种情况会导致幼儿不喜欢绘画,或者因大量范画练习导致幼儿在绘画活动时的灵感枯竭,渐渐失去兴趣。
二、幼儿自身的无感
好奇心是孩子产生兴趣的先决条件,有时教师开展的某些活动,幼儿不感兴趣,也会影响幼儿学习兴趣的提升。如在开展“我眼中的秋天”主题活动时,有的幼儿却在寻找秋天的过程中对路旁的小蜗牛感兴趣,这样的偶发事件也会影响幼儿的兴趣。
教师应如何在学习活动中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呢?
一、智慧观察,善于发现兴趣要点
由于幼儿年纪较小,对事物的喜爱、兴趣存在不稳定、不持久性。因此,要加强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发现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不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对幼儿的好奇心不能予以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就会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从而使幼儿教育不能得以良好的深入与开展。例如,幼儿在某一时间段对各种交通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教师未能及时发现,却一味地要求孩子认识动物,硬要幼儿对动物产生兴趣,这样的兴趣培养肯定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长久下去,不但不能培养出幼儿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挫伤幼儿对其他事物探索的积极性,进而使幼儿的智力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促进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情感渲染,促进学习兴趣提升
幼儿的年龄较小,情绪和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的语言表达和教学态度都会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对感情的投入,积极深入到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努力成为幼儿中的一员,与幼儿一起玩、一起学,为幼儿的各种行为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幼儿,如在歌唱活动《你快乐,我快乐》中,教师要保持比较轻松、愉快的情绪与幼儿交流,面部表情保持微笑,从而使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敢于开口,学唱歌曲,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除了教师情感的渲染,环境的情感渲染也可以提升幼儿的兴趣。如教师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时,可以先营造故事氛围,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幼儿尝试对故事情节进行模拟,让愿意表演的幼儿上台表演,这样的教学过程比教师口头讲故事的效果更明显,也更能使幼儿明白故事所要表达的做人的道理,也可以使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在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中,表演环节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教师日常对幼儿兴趣的了解与发现。
三、智慧语言,引导幼儿兴趣再升
要引导幼儿喜欢学习、爱上学习,就必须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从而使幼儿喜欢学习。而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像“可以不可以”“能不能”“要不要”“是不是”等词语,这些问题教师如果向幼儿提出,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便不会使用自己的思维模式,也会导致幼儿对学习不感兴趣。比如,模拟教学中,开展《小红帽》歌曲演唱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可站在幼儿的角度进行引导,“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会想什么,会说什么呢?”“小红帽为什么要当心大灰狼?”提出这些问题让,幼儿去思考,让幼儿对活动充满好奇,引起幼儿的注意,这样站在幼儿的角度会让幼儿喜欢学习并对活动感兴趣。
兴趣是比责任感更好的老师,培养学习的习惯和浓厚兴趣,只靠教师的苦口婆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因此,教师应适时了解家长的动态和思想,让家园合作“全面推进”和教师自身的“因材施教”强强结合,共同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