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 武和全 高 凯 胡 林
(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114)
创新性学习与实践,是指学生基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课题,利用校内外实验室资源,通过个体研究或分工合作,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1][2][3]。该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毕业生仅从课堂获得一些专业知识无法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社会对学生提出“零适应期”的要求,即学生在离校前应具备一定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发展及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对工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高等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各类创新活动成果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年各类创新竞赛活动都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而是否参加过创新活动已逐渐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或研究生复试比较看重的条件。
科技的发展、职业的多样性以及用人单位和升学考试的需求,迫使学生主动参加各类科技活动。通过科技活动拓宽视野,学习创新性方法,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可以增加各类履历,应对求学和就业需求。
综述所述,改革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方法,以应对求学和就业需求,快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将自身所学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把握行业前沿的思维和能力,突破专业限制、扩宽未来职业方向广度,以应对科技发展、新老技术更替带来的挑战。
在传统工科强校的大环境中,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很多学生疲于应对作业和考试,对学习的应试性很强,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知识无活力化。通过本课程改革创新,能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在育人过程中,教师会习惯性地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在育人过程中也就自然关注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分数,这就导致教师过度关注“授业”过程,而忽视了问题的提出和知识创新的溯源,也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学生参与教师项目研究,获得双赢的结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校、院各级建立了相应的创新平台,但其中的资源却往往未得到充分利用。其原因是创新教育未得到重视,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教育模式和创新教育团队,很难将创新教育融入学生大学全过程。通过改革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创新平台进行学习和实践,取得的成果可以反哺创新平台改造升级[2]。
将科研内容引入教学,由教师自主申请开课,教学内容从其科研课题中提炼而出,采用小班授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充分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往被动地教转变为学生地主动学,由以往教师教为主体变为以学生研讨为主体。与学生进行深入接触、探讨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更具针对性地解决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诚信是良好道德品质的核心。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遵守诚信的道德原则,做诚信企业,做有良心和道德感的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经济快速发展易使人心浮躁,诚信愈被看作是珍贵的品质。合作意识,是大学生今后踏入社会、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要能力。因此,在创新性教育与实践过程中融入诚信合作等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团结协作和科研诚信意识。
一流的大学,应该立足科研并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国内外知名高校对本科生的评价不仅依据学习成绩来衡量,往往通过其科研创新成果来判断学生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目前,本科学生在研究生复试时,国内外高校对其科研经历、学术成果都非常重视。通过本科生参与科研,着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在导师指导下提前进入科研状态,以争取更多机会锻炼合作、创新、分析、写作等能力。这些能力和成果在本科生后续深造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经验[3]。
教师以承担的前沿性课题为依托,讲授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当前的热点问题。学生还可参与教师课题组的组会,学习协作攻关、开展试验、采集分析数据等科研过程。课题研究过程中,体会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所学课本知识的局限,导致很多学生毕业设计过程比较吃力,质量不高。通过创新性与实践课程培养,能使学生掌握设计思路与方法,巩固所学课本知识,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此外,本科生具备研究生阶段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可为以后深造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