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姬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实验小学 福建南平 353600)
问题意识是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石[1]。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开发、提升、发展的阶段,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判断思维有重要意义,而提问意识是思维发展的前提,要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就要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问题,将提问的权利发放到学生手中,构建“师让学”课堂,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通过提出有效问题,并进行探索、分析,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发展需求,以情境引导,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引导其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在“师让学”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提出有效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真实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使之产生疑问,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例如,教学“比的认识”时,旨在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能够运用比的意义进行简单的问题计算。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学生不同尺寸的生活照片,根据真实情境的引导,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张照片及原因。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变化进行自由提问,如:图片的变化会不会和图片的长和宽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随后为其播放图片的尺寸,让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让学生说一说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在自主学习、主动分析的过程中,导出比,使学生认识其前项、后项、比值等数学知识点,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问生活,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比,说一说比的含义,思考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在设计数学真实情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引导其提出有效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在问题引导启发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问题解答过程进行提问,如:这道题中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三个相同的分数的和还能怎样简单计算?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让学生知道要想问题有效、有质,就要结合探究内容进行提问,从问题本真出发,发现数学信息,进行提问、探究、分析解决。在问题技能引导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高效的“师让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落实和发展,在小学“师让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在探索生活、观察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效、有质。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旨在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组合图形,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能通过分析图形的方法进行面积计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日常生活中房屋建筑图、音响、纸抽盒、地板等图形,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组合图形。带着疑问,引导其联系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进行提问,设计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关联生活实际,对生活进行提问,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家里用的纸抽盒,是由一个长方形和圆组成的,那么它们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在提出有效问题时,引导其就有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将组合图形分成平时所认识的平面图形,如圆、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让学生整合其计算公式,通过关联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发现数学问题的平台,使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提出有效问题的同时,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落实“师让学,读思达”理念。
在“师让学”的课堂上,要引发学生提出有效问题,教师就要重视数学真实情境的设计,结合提问技能引导和生活关联等,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启发学生的提问欲望,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在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难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思考、提问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