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留学生武术教育思考

2020-01-09 00:47宿继光靖新超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武术

宿继光,靖新超

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留学中国计划》的主要目标指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1]目前,在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已经突破20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在华生活的不适应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通过在武术教育中融入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既是留学生自身实践的需求,也是推动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因为将学科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弥合文化差异,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更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在华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

当前,我国留学生武术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许多高校为留学生开设了武术课程。留学生武术教育已经成为《留学中国计划》的构成内容,武术课程逐步被列入留学生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计划。随着留学生武术教育规模的扩大,武术课程的合理设置与科学实施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留学生武术教育不同于民间拳师带几个洋徒弟。要充分认识到留学生教育的独特性和留学生身份的特殊性,要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审视留学生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传授武术理论与技术的同时,要注重留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融入武术教育,可以使留学生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不同团体间的文化理解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2]做了具有指导性的定义,但是并没有区分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区别。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明确了“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超越消极的文化共存,通过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创造性的理解、尊重和对话来共同构建多元社会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的生产方式”[3]。

1 开展留学生武术教育的意义

1.1 留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观要求

武术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武术教育是一种身体的培育,通过武术练习可以有效地增强身体素质。不论是武术的功法、套路还是格斗,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长期练习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使练习者在柔韧、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协调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除此之外,武术的独特之处还在于能使人体内外机能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自武术将中国古老的导引术纳入自身体系以来,武术的养生功能便愈发彰显。在武术功法中常常要求通过气息的变化来配合发力,“以意用气,以气催力”而达到外强筋骨内状脏腑的效果。学习武术无疑可以提升留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健康意识,丰富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

其次,武术教育是一种灵魂的培育,既可以磨砺习练者“自强不息”的性格,又可以涵养其“厚德载物”的精神。习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历练意志品质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于习武者而言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这个过程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此外,习武之人讲究“艺以德为先”。他们甚至将武德视为比技艺更高层次的追求。从古至今,习武者对于“武德”追求从来没有中断过。“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将德行的修炼融摄于习武的整个过程早已成为武术界共同的认知。习武者从拜师入室开始,就要先学会向师父敬茶、递帖,还要认真聆听师父宣读门规戒律,宣誓刻苦练功、忠于师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具有仪式感的拜师礼让习武者从内心深处对“武”产生敬畏:一是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习武机会,不可轻易半途而废;二是要严守门规戒律,不可做贪赃枉法之事;三是要尊师重道,对师父的知遇之恩要懂得感恩。对于留学生而言,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培养坚毅的性格,遵守基本行为规范和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学习武术无疑为有效途径之一。

第三,武术中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可以满足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向往。通过武术教育能使留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攻防格斗技术理性思维的结果”[4]。它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的滋养下,早已从一种格斗的技能演变为修行的方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武术区别于世界其他攻防格斗技术的基本特征,也是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系统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就武术而言,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就是习练者在追求技艺精湛过程中更为注重人的生命体验。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要有深入的了解就必须躬身实践,通过自身体悟来触摸中国文化的真实。而这点,武术教育为其提供了可能。

1.2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客观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与标识,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地位和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当前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武术的对外传播与国际化推广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交流,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和更深刻的追求。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既要着眼于以进入奥林匹克为目标的现实追求,也要着眼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建立文化自信的长远利益。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不仅是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肩负着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近年来,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成绩斐然,这有赖于分布于世界150多个国家的500多所孔子学院做出的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从整个教学活动来看依然存在“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方法不规范”[5],“教学任务单一,过于重视教授技术,缺乏武术理论的学习”[6]等问题。留学生是国家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对象。我们完全可以把留学生纳入中国武术发展传承的体系当中,尤其是作为实施武术走出去战略的关键因素。让留学生成为中国武术在海外传播的“星星之火”,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通过提高武术在世界范围的普及程度,增加武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打破武术在海外传播以华人为主的局面,让更多的外国人参与到武术学习当中,逐步提升武术竞技水平,为武术成为奥运会常设项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武术作为媒介,让世界各国人民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弥合不同文明间的隔阂,消解文化的冲突。总之,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可以通过留学生作为载体。“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承载者,也是实现中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传播者”[7]。让他们成为文化使者,将为中国文化远播海外,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做出贡献。

2 开展留学生武术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跨文化教育是在对异文化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一种完整和可操作的教育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是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直接动力,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学者从外语教育、工商管理、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不同领域开展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如《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交流学概论》《跨文化教育引论》《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一批学术成果。在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科学领域,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研究除了与教育学有密切联系之外,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交流学等诸多学科都建立了联系,在武术学科领域也引入了跨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孙刚,殷优娜[8]基于国际多元背景从宏观层面阐释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在国际上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并从研究特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设想。从跨文化教育的视角来看,留学生武术教育就是我国在跨文化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和表现形式,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成为留学生武术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势必会为留学生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对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多元文化共生与中外文化融合

中外文化的融合不仅包括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文化“走出去”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9]。中国文化的繁荣需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生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友好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把留学生教育纳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体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来华留学生通过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跨文化教育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形式,让他们通过武术学习体会最深沉的中国文化,去追寻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加深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2.3 武术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的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与融合也不可避免。为加深文化理解与尊重,社会对于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弥合各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有研究者指出,学校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可以沿着两条路径同步实施:一是围绕学校现有各学科教育展开;另一条路径则是开发专门的跨文化教育课程。[1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主要是通过外语教学来实现。对于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另辟蹊径,融武术教学于汉语、中医、书法等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课程当中。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的中国文化进行讲解,让留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生动活泼地接受跨文化教育,提升跨文化能力。

武术不仅是关于格斗的技术,也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11]。武术中的一招一式所表现的是技击方法,同时也是中国人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表达。武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教育,既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内涵丰富,思想深远的身体文化。武术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与竞争哲学,正所谓“技近乎道也”!武术的行为规范是武德的外在表现,通过对习武者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进行规训,使习武者以礼明德、崇德尚武。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种实践方式,使留学生通过武术学习切入到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上,进而使他们接受和尊重中国文化。

3 开展留学生武术教育策略分析

3.1 修正留学生武术教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国家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是课程编制的起点,也是进行课程评价的标准[9]。留学生武术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是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在留学生武术课程实施之后进行课程评价的重要参照。但我们以往的留学生武术教育中,武术课程目标的设置普遍模糊,或者只是聚焦于武术的技能与文化的方面,很少考虑跨文化能力和意识的养成。有些老师甚至认为留学生学会几套武术套路就是理解了中国文化,继而认可和接受了中国文化。这样的认识显然是肤浅的。只关注具体的文化知识的传授无法实现留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仅局限于武术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无法使留学生深刻地理解武术文化,感知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产生共情也就更无从谈起。

介于留学生的特殊身份和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留学生武术课程的目标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与武术教育目的的契合,以及课程目标对留学生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等方面的问题。留学生武术教育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行为参与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对武术的历史文化、拳理拳法、技术体系的了解与掌握;行为参与目标主要包括参与武术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武术礼仪行为规范的形成,能够主动地参与武术学习和接受武德的约束;情感态度目标主要包括接受和尊重武术礼仪规范,对武术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2 优化留学生武术教育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它与课程目标之间有着内在逻辑联系,影响着课程实施中教和学的方式,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部分。留学生武术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要考虑教给他们什么样的知识,还要考虑他们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在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要树立“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选择能够有效实现留学生武术课程目标的内容。对于留学生武术教育而言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中还需要合理地融入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留学生武术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是:第一,要坚持基础性原则,即所选择的内容要能够使留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效地增进健康和提高武术文化素养,为终身武术学习打下基础。第二,要坚持留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程内容应尽量满足留学生的主体需要,尊重文化差异,而且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认同。充分考虑留学生在文化、语言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现实情况,要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引发出现“不和谐”的因素。第三,应充分考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对武术的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他们对武术学习的兴趣。第四,课程内容选择要有科学性。武术课程内容既要遵循武术学科的特征,保持武术的本真,确保课程内容的真实和准确,又要符合留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合理融入武术教育,发挥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3.3 强化留学生武术教育课程实施

留学生武术课程实施是落实武术课程目标,达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根据留学生的不同经验与背景,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引领工作,这就要求参与留学生武术教育的教师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具有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并能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运用到武术教学实践中。我国留学生跨文化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跨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尚不完善,因此在单一学科中实施跨文化教育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就对跨文化教育视角下的留学生武术课程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跨文化教育融入武术学科教育中,不应该是简单的跨文化说教,而是要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和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武术课程当中。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在来华留学武术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留学生的认知规律、武术技能形成规律和武术教学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达到掌握武术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图文、动漫、影视等形式,对武术起源及发展、拳理拳法、礼仪服饰、名人轶事、用武之道等进行讲解,让留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养生、审美等多种文化思想和观念,使留学生全面认知武术,并从武术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族文化;通过武礼武德等的阐述,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武术跨文化教学过程中,使留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理解习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在教学过程中多创新多探索,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模式,特别是在留学生武术教学中创设跨文化生活情境,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教授的知识。在武术课程实施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发挥高校武术社团的功能与作用,安排留学生加入学生武术社团,把课外武术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通过武术实践活动促进留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跨文化思维、态度和有效的跨文化能力。

3.4 重视留学生武术教育课程评价

孟子云:“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要权衡一个事物的好坏优劣,就需要一个评价的环节。对于课程来说,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而且是促进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留学生武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评价的作用,一方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要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再就是要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鉴定。最后,要对评价结果进行研究和反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对于留学生武术课程评价的目标要着眼于武术技能的形成与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要反映留学生武术学习和跨文化能力的目标达成度,而且要了解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帮助他们认同跨文化教育;在评价方法上要突破传统的单一评价,尽量采用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考察学生的武术知识、技能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跨文化能力的养成过程;在评价主体方面要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

4 结语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与武术教育相结合可以全面提升留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适应跨文化环境、促进跨文化对话,推动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为留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实现留学生武术教育向日常生活化延伸,有利于培育文化认同,促进文化适应,有利于中外文化的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留学生跨文化武术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与传播探索新的途径与方法,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充分发挥武术在国际交流、文化互动、中外友好等方面的作用。笔者从跨文化教育的视角对留学生武术教育进行研究,分析留学生武术课程实施的策略,以期丰富留学生人才培养的手段,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有效推动留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武术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