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现实、要素变革与推进路径

2020-01-09 00:47李帅帅董芹芹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体育产业高质量

李帅帅,董芹芹

1 前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赋予了健身休闲产业新的内涵。新时代健身休闲产业指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修心健身为目的,为满足人民多元化的健身休闲需求向大众提供相关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其涵盖健身服务、设施建设、器材装备制造等业态,其开展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包括运动休闲活动、群众体育活动、其他体育休闲活动[2,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2019年,为了更好地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国家先后出台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两文都明确提出了“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产业;统筹建设健身场地设施;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要求”[4,5]。健身休闲产业作为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体育产业要进行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核心产业。这也无疑给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现实

新时代对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使命,即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根据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走正确的道路往往将基本国情、主要矛盾、物质基础等发展现实作为切入点。健身休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进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确定健身休闲产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只有牢牢把握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为持续推进健身休闲产业领域内的深刻变革提供精确定位,为逐步实现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奠定坚实基石。

2.1 基本国情: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必须正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体育市场经济受经济转型发展滞后性影响结构尚不合理;我国体育领域举国体制下导致的“政社不分”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存在健身场地设施总面积多但人均场地面积少、国内生产总值高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少、社会生产总量大但人均余暇时间少等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中国虽在进程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未曾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缺乏社会体育文化深层的动力机制[7]。底层社会组织的自主性不强、长期形成的政府依赖性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微观运作能力。新时代健身休闲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不可忽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健身休闲产业想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为我国改善健身休闲产业领域中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带来机遇和挑战。

2.2 主要矛盾: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休闲需要和健身休闲产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健身休闲活动。基于人民这一多元化健身休闲需要日益暴露出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据统计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额为7 811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0.9%[8]。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内体育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仅为38.6%,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增加额为254.9亿元,仅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额的约3.3%[8]。这说明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不平衡方面主要是受地理位置、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全国不同区域之间、城市内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体育休闲产业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分配不平衡、开展活动数量不平衡、开展项目不平衡、参与人群不平衡、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平衡、人均余暇时间不平衡等方面。

2.3 物质基础: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新时代人们的健身休闲活动日益多元化。健身休闲作为一种精神需求,足够的物质基础即场地设施供应、人均可支配收入、余暇时间等成为制约公众参与健身休闲活动、推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权威数据显示:在经济收入方面,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827 12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额为427 032亿元,占总产出的约51.6%;全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 97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 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432元(注:数据来源: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在体育场地方面,截至2017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9]。在体育社会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全国正式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年均增幅达到10.86%,全国县级以上地区体育总会平均覆盖率达到72%,全国全民健身站点平均已达到每万人3个;截至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00万人[9]。在居民参与度方面,2017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 41.3%左右[10];另外,每年参与健身休闲赛事活动的总人数超过1亿人次[9]。目前,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体育产业整体规模不足,作为体育核心产业的健身休闲产业其贡献值更小;现有体育场地设施虽在改善,但实际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不容乐观;现有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呈高速增长,但在实际服务质量方面仍不容乐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实际参与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仍存在供不应求问题;现有体育锻炼人数虽不断增加,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其参与锻炼人数呈动态变化趋势,实际稳定的体育人口数量仍不容乐观。

3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要素变革

国家为了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作为我国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重要抓手,其发展重点就是不断壮大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比重。体育产业隶属第三产业,而健身休闲产业作为其核心产业,是促进体育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使得推动健身休闲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也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11]。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激活体育市场,以有效的制度供给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2]。健身休闲产业要想进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结合其发展现实进行要素变革,尤其对极具支持经济潜在发展的人力、土地、资本、制度和技术等要素进行变革,才能逐渐实现效益变革,最终实现健身休闲产业的质量变革。

3.1 人力变革: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力是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引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目前健身休闲产业之所以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之一就是该产业的人力分配存在问题。中国不乏劳动力,但缺乏高素质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指不同领域中具有该领域所需的专业素养、技能等素质并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在健身休闲产业这一特殊领域,所谓的高素质劳动力则不再单指高素质的供给人才,还包括了参与健身休闲的大众群体,更加特殊之处在于参与者又是消费者和供给者。我国应该在维持体育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再培育,以将尽可能多的高、中、低素质人才按能力级别分别分配到体育本体产业的不同层级,同时还要不断壮大实际体育人口规模。健身休闲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13]。我国应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采用校、企、社结联培育等模式,合理培育与市场所匹配人才,优化健身指导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和科学研究型人才,剔除“僵尸专业”。

3.2 土地变革: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先具备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这是健身休闲活动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是大众进行参与性消费的前提。多年前,我国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规文件中就对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等提出要求,甚至有地方法规将区域内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但在具体运行中仍存在场地闲置与场地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对健身休闲需求的日益强烈,场地设施改革已到了势在必行的局面。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体育大国,这就必然需要建设大量的大、中、小型体育场地并完善其设施。虽然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主体正在多元化但大多是由政府购买,购买的好坏直接影响公众的体育参与情况,因此政府应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优势共同统筹规划,依据各地区的人口数量、参与群体、区域经济、交通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场地设施并交由第三方评估,通过政府审批下拨资金用于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建设,同时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把控、监管落实,从而真正发挥政策权威性。

3.3 资本变革: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时代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资源禀赋在逐渐减弱,因此应大力进行资本变革,创新发展,以逐步向资本富裕型国家转变。而体育产业在新时代要获得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核心产业的资本投入。具体办法就是体育产业应加大对以福建为代表的体育用品制造加工基地进行产品去产能、去同质化等质量变革,逐步转移低产能加工基地并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吻合;增加对技术和品牌价值的投入,打造中国的核心技术和一条龙产业链。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让产品走出国门,出口世界各国;提升产品和劳动力价值的同时将利润来源外移,从而使更多的资本转入国内转向体育本体产业。在健身休闲产业内成立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引入先进的融资模式,如体育特色小镇采取的PPP模式[14]等,发挥市场运作机能,使其为新时代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积累资本,促进其快速发展。

3.4 制度变革: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根本指引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上层建筑还有待完善。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至今早已有24年之久,虽然在2009年和2016年分别就竞赛审批和国际、国家级竞赛器材和用品限制方面进行了修改[15],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此法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实际运行中此法的法律权威性也已经有所减弱。一句话,它已难以更好地引导体育未来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根据体育发展的最新需要和有关政策对这一体育大法进行修订。通过体育领域内的制度变革,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体育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度,从而更好地落实健身休闲产业方面的具体工作如场地设施供应、体育企业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

3.5 技术变革: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科技引领未来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参与健身休闲活动。在此情况下,科学健身显得尤其重要。新时代健身休闲产业要求高质量发展则必须开展高质量的活动、使用高质量的运动装备和提供高质量的运动指导等,这势必要进行科技创新。努力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优势,创造适合中国不同国民的运动装备(包括智能设备)、场地设施、运动处方、运动项目,对运动者的身体状况、不同体格、不同需求进行科学测试、评估并进行及时科学的反馈,建立全民健身信息资源库和服务平台[16],从而使国民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4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推进路径

新时代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即“新三步走”,对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阶段,到2020年我国建成小康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第二阶段,到2035年我国的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第三阶段,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另外,介于第一、二阶段有文件提出了“两个60%”,即力争到2022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到2025年健身休闲产业总产值(达3万亿元)占体育产业总产值(达5万亿)的60%[4~6]。体育产业发展要求从高质量取得新进展到支柱性产业再到标志性事业,使得作为核心产业的健身休闲产业必须逐渐从高质量发展到高贡献率产业再到支撑性产业。这无疑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稳步推进。而要想确保这些健身休闲产业的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则必须要有完善的上层建筑做指引、充足的物质基础做保障、优质的指导队伍做服务、稳定的产业体系做支撑。

4.1 优化上层建筑设计,夯实新时代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合理优化的上层建筑是其经济基础良性发展的有效抓手和核心驱动力[17]。因此在思维方面要通过对健康中国等政策文件的解读和科技媒介宣传如利用自媒体等方式,让更多的科学数据和健身知识呈现到公众面前;同时发挥互联网的辐射效应,潜移默化式地促进民众的参与感,将体育活动的观望者逐渐转化成体育活动的参与者[18],从而不断提高国民的健身休闲意识,形成一种科学健身的思维模式。制度方面,则要通过增加政策制定的灵活性和减低政策执行的阻滞性的方式[19],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政策规划,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制定合理有效的场馆运营优惠政策及监管机制,建立知识产品保护制度,引入先进的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如BOT和TOT模式等,缩减场馆实际运营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通过对目前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中的合法性社会组织进行“伞状枢纽化”[20]转型,发挥其“集成服务功能”[21],同时优化十倍于合法性社会组织的非合法性社会组织即草根型社会组织的合理有效发展,引入商业运营模式逐步实现业余健身休闲培训与职业体育接轨制。完善社会劳务保障制度,将健身休闲活动纳入企业规章制度内;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中,改善企业的劳务关系,提高中青年工作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余暇时间;对老年人群应采用体医结合的方式,开通健身医疗一卡通功能,建立社区健身和医疗保障机制;完善青少年俱乐部入驻校园制度,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通过对健身休闲产业思维、制度方面的优化,不断提高国民参与健身休闲的意识、资金和时间,不断壮大健身休闲活动的参与群体,从而逐步夯实新时代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4.2 培育高质量的健身休闲产业人才,壮大科学的健身休闲指导队伍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开展一系列的健身休闲活动,吸引各类群体参与健身休闲活动,而如何策划、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健身休闲活动则必须具备高质量的健身休闲产业人才。我国应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在高校设置健身休闲专业如身体机能测试、智能设备研发,赛事活动评估等专业;按市场和区域所需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的科学健身休闲指导、场馆运营和赛事评估等服务;增加对健身休闲APP、智能设备的经费投入,打造适合中国特色人群的科学检测与指导设备;定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等培训、交流活动,开展广场舞、舞狮等项目的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等再教育模式[22],增加社会就业的同时不断壮大健身休闲指导队伍。

4.3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健身休闲产业的充分发展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发挥市场在微观领域的机动能力,积极响应政府鼓励企业和协会参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23],从而增加政策制定的灵活性,形成有效的微观运作机制;不断壮大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集成功能,扶持广大民间体育社会组织,引入O2O[24]等先进模式发挥企业高效运营能效,将尽可能多的人力、技术、资本等资源灵活调配到健身休闲产业领域,开展优质的健身休闲活动,提高群众满意度,逐步壮大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群体和数量;让越来越多的群体投身参与性体育消费,激活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25],不断扩充健身休闲产业规模,提高其在体育产业生产总值的占比,最终使健身休闲产业真正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性产业。

4.4 构建多元化健身休闲服务体系,促进区域与城乡稳定、协调、平衡发展

新时代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健身项目有跑步、游泳、小球类、篮球、足球、马拉松、健步行等;休闲有桌球、高尔夫、皮划艇、攀岩、帆船、赛马、钓鱼、户外运动(定向越野等)等。这些健身休闲项目成为了大众们的参与选择,但受到经济、时间、心理、环境、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存在不同选择性。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城乡差距,但在资源优势方面却形成了区域和城乡山地、森林、沙漠、湖泊等自然资源与网络、交通、信息、设备等现实资源的优势互补格局。我国应倡导体育+资源+旅游+互联网模式,根据不同区域、城乡的经济收入、资源优势、不同需求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各具特色的健身休闲活动。在城市要利用发达的交通和科技发展各类不同等级服务的健身俱乐部、城市马拉松等赛事;乡村则发展传统的运动项目(如舞狮、扭腰歌、锣鼓等项目),设置村级运动中心;同时利用市场商业模式开发利用发展中的城市和乡村的自然资源发展钓鱼、高尔夫、户外运动、旅游等项目;对西部地区的非保护级自然资源进行商业模式运营发展旅游和户外运动,使各类群体因地制宜地开展健身休闲活动,并利用优势资源形成多元经济收入源,从而促进区域与城乡稳定、协调、平衡发展。

5 结语

新时代我国健身休闲产业要发展首先必须认清其自身的发展现实,从基本国情出发,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集成功能,带动民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微观运作能力,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构建协作联动机制。在开展多元的健身休闲活动中,始终围绕健身休闲这一精神需求,通过要素变革,实现效益变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完善场地设施供应,使尽可能多的公众参与到健身休闲活动中来,促进健身休闲消费。不断夯实健身休闲产业的经济基础,从而实现新时代健身休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体育产业高质量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精准定位,强化服务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体育产业之篮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