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组织化的内涵、推进策略及讨论

2020-01-09 05:05李冬冬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组织化归属感权力

李冬冬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其中特别强调“以学科为基础”的基本原则,指出要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学科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基础,一流大学建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的发展是否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所谓一流学科建设,就是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围绕某个知识体系建立的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创新学科组织形式,提升学科组织化程度,促进高校知识生产活动从割裂、无序、低效走向融合、有序、高效,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路径之一。

1 学科组织化内涵

学科组织化由两个基本概念组成,即学科与组织化。人们对于学科的内涵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在《学科考辨》一文中,作者将人们对学科内涵的界定划分五种类别。其一为教学科目说,即认为学科即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其二为创新活动说,认为学科即关于知识的创新活动;其三为知识门类说,认为学科即按照学问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其四为科学分支说,认为学科即一定科学领域内的分支;其五为双重形态说,认为学科既是知识或教学科目的分类也指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组织的“细胞”。归纳起来,集中学科的定义均包含在知识的合集与从事知识创新活动的组织的范围内,边界较为清晰。从一流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第五种双重形态说认为学科是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的定义更加便于我们理解学科组织化的内涵。

相较于学科明确的定义边界,组织化一词没有严格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组织化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协调社会经济分工,从而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过程。也有学者将组织化定义为行动的有序结合,认为组织化是指基于一定规则、目标和边界的行动组织的过程。虽然学者们对组织化的定义都是从结合自身研究主题提出的,但多数文献里都认同组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组织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可以将组织化一词理解成组织的动态含义,即组织化是组织成员在系统内部进行合作和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有效竞争的发展过程。

基于学科的双重形态说定义及组织化的动态演化说定义,我们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理解学科组织化的内涵。狭义的定义是指学科成员对学科发展目标愿景认同感不断加强、人员结构不断完善、沟通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不断提升的活动过程;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高校各学科对高校发展目标及愿景认同感不断强化、组织体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不断提升的活动过程。

2 学科组织化的推进策略

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未来学科发展新的突破口,目前的学科建设体系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科内部呈现松散、自由的组织特性,团队合力效果较弱,更有利于独立个体的创新,而不利于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与突破。无论是从单一学科的发展来看,还是从跨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学科建设都应有坚定的组织化立场。

2.1 完善组织架构

构建完善的学科组织架构是实现学科组织化提升的基本要素,脱离学科组织架构构建,谈提升学科组织化程度就是建造一座空中楼阁。对于具体的某一学科来说,组织架构可以依托学院的行政管理体系来搭建,这样既能完善学科组织架构,也可以发挥行政体系的高效率、高执行力的优势,进一步释放学科的发展潜能;对于多学科汇聚在同一学院的学科来说,依托学院行政体系搭建学科组织架构的方式在适用性上并不可靠,明确学科负责人的权力与职责,构建学科负责人-中青年学术骨干-青年人才人才体系,更有利于学科自组织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持续发展;对于跨学院的学科来说,组建跨学院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更有利于科学决策、凝聚学科力量。学科组织不同于行政单位,对于成员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因此,构建学科组织也要充分考虑学科研究方向及人员年龄的结构分布。

学校层面的学科组织构建要坚持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为基本原则,实现各级学科的有序发展。我校目前采用的是校领导分工负责-部处归口管理、学科(学院)主体建设的三级学科组织体系,分管校领导负责分管学科领域的总体规划和系统推进,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推进措施;学科(学院)作为建设主体成立学科建设工作小组,统筹推进项目落地,预算的编制及执行,确保建设成效;各相关职能部处各司其职,做好校级统筹,做好归口管理与归口服务。校领导分工负责的学科建设小组有效提升了我校学科组织化程度,有力推动了学科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但在推进重大重点任务落实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将加强学科建设工作小组的功能,一方面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级统筹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2.2 健全运行机制

无论是某一具体学科组织还是学校层面学科组织的运行机制优化,都能体现出以下几点共同需求。其一是下放自主权,确保落实学科组织在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人才引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自主权,保障学科组织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主体责任的发挥,鼓励学科组织从外部推动的他组织向动力内生的自组织转变。其二是明确各层级学科组织权责划分,构建匹配的权责体系。以跨学院学科为例,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在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方面的权力与责任,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在方案规划、预算编制、绩效评估等具体推进方面的权力与责任,进一步明确学科在绩效指标承载方面的责任。其三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只有在有效的流动中才会产生价值,知识的有效流动才会推动学科组织生产力的提升。有效的沟通渠道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正式沟通渠道指例会制度、专题研讨会、项目评审会、答辩会等,非正式沟通渠道主要是工作中生活中接触时产生的信息或知识的交流,可以发生在就餐、出差、团建等多种场景。两种沟通渠道各有优势,其中正式沟通渠道在专业知识交流上效率高且传递准确,而非正式沟通渠道在凝聚共识上更有优势。

相较具体学科,学校层面的学科组织因为涉及范围较广、管理要素较多,运行机制建设会涉及到更多的管理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学科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可有效提升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使用效率。

2.3 强化成员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如果说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流畅的运行机制是学科组织化的外在表现,那么成员的归属感就是学科走向组织化的内生动力源。

对具体学科而言,学科归属感的概念类似学科信仰,是一种学科自信的表现,是对本学科的前途、发展及成长保有充分信心,是学科群体坚定学科理念、维护学科立场、展现学科观点的稳定心理状态。坚定的学科信仰能为学科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学科发展的源发力和助推器。学科归属感是每位学科成员天生自带的属性,每位成员在校学习阶段就已经在接受学科归属感的养成。但天生的学科归属感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来维持和促进,也存在衰退的风险。为了维持与强化学科成员归属感,在学科组织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带头人的领导能力、组织文化营造、制度环境建设等诸多要素的影响。

对学校层面学科组织化而言,构建“目标一致、共同参与”的发展逻辑是强化学科归属感的重要手段。“目标一致”要求学校梳理形成明确的使命、愿景,协调制定整体学科发展规划;“共同参与”则要求学校指导各学科在使命、愿景和整体学科规划框架下,制定本学科发展规划,明确自身建设目标、任务及其承载学校学科发展目标的情况。

3 讨论

在学科组织化命题的研究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曾对研究进程造成比较大的困扰,在此与对该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一并提出来讨论。

3.1 行政权力是否会挤压学术权力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一直是高校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放在学科这个学术组织属性凸显的话语环境中时,两者关系的梳理显得更加必要和急迫。学科走向组织化的过程,就是各要素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离散走向集中的过程。我们认为在学科发展中学术权力最重要的功能是协商、解决学科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行政权力功能的发挥主要在于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学科发展目标的达成。学术权力最大的优势是其无可替代的专业性,但是在操作层面缺乏执行力,行政权力的高效率恰好可以弥补这点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科组织化就是用行政手段保障学术权力、优化学术权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学科走向组织化,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优劣势的互补过程,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而非此消彼长。

3.2 组织化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关系

从统计数据上看,发展水平高的高校办学经费越充足,在学校治理上会表现出更大力度的放权,更倾向于以学院为实体,充分授权学科(学院),而发展水平越低的高校办学经费越少,往往抓管理也抓的紧,在放权方面也落后于顶尖高校。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水平越高的高校越需要自由、发散的环境,而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高校需要更高的组织化程度,来集中资源率先实现点上的突破?基于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科组织化情况调研,发现发展水平越高的学校学科组织化程度越高,学校发展水平与学科组织化水平正相关,表现在发展水平高的学校规划体系更完整细致、学科组织结构更清晰、学科交叉研究更活跃、规章制度建设更完善等方面。特别之处在于发展水平较低的高校更加强调学校层面的学科组织化,而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更加强调具体学科的组织化水平提升。

学科组织化过程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如何通过制度、机制设计,更好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学科组织化过程中的融合,对实践工作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学科组织化水平与学校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高校如何借助学科组织化的手段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等问题本文只是把基本假设阐述出来,其中的逻辑推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佐证数据也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4 结论

学科组织化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能。如果说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等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具体手段,那学科组织化就是促进这些具体手段有效组合、有序落实、高效运转的控制器。不同学校的学科组织化发展各有特色,推动学科建设走向组织化的手段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完善基本学科组织架构、健全学科组织运行机制、强化学科成员认同感是推动学科组织化的三大基本要素,对于高校提升学科组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组织化归属感权力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复合蛋白原料组成对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