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教育到社区参与:特殊时期下的体验德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0-01-09 05:05廖淑媛赵风杰徐黔虹周华芹张文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范式道德德育

廖淑媛 赵风杰 徐黔虹 周华芹 张文星

(杭州西子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 310013)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小学作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桥梁,要在切实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承担起“奠基”责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是一项系统工作,从广义上说德育应该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完成。学校德育需要一体化设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这是提升学校德育时效性的基本保证。

1 十二年一体化的体验德育设计

我校编制的德育体系在遵循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德育的总目标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个性化的设计。

德育内容主要围绕“三生”(即生命、生存、生活)德育主线,以“三心”(心怀家国、心持敬畏、心有梦想)为主要德育主题,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为主要目标,遵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架构,重视德育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序列性,将三者有机结合,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其中,小学1-3年级为一学段,以言行自律、生活自理为主要目标;小学4-6年级为一学段,以身心自强、学习自主为主要德育目标;初中在“身心自强,言行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基础上,结合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现象,实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则在小初的基础上,实时开展职业理想信念教育等。

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进行,学校为有义务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多元化平台,提供丰富的训练载体,力争使学生知行统一,以达成学校的德育目标,因此,除常规课程教学路径外,针对各个学段特点,我校在课外活动和社区实践上开拓了如下路径:

具体实践安排如下:

2 德育路径

学校主要的德育途径包括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其他学科教学、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班主任工作、党团队和学生会、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家庭与社会教育等。

十二年一体化的德育途径,主要使各条途径围绕一个教育中心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并呈现连续性和不间断性,形成整体育人的大环境,产生最佳效应。

众所周知,课程育人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我校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体验德育的新途径。

道德体验的发生表面看是一个混沌的过程,而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内在清晰性的融合状态与分化过程相统一的自组织过程,有极为复杂的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一个道德体验场,即道德体验所由发生的功能性关系情境和氛围。在实际生活和道德体验教育过程中,道德体验的启发因素和唤醒线索是十分丰富的。

2.1 文化浸染:道德体验的启发和唤醒

在文化中浸染,强调从传授知识到传承文化的德育践行,把国家文化(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文化、科艺文化等融入德育中,以“文化认知→文化体验→文化创作”为主的教育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文化之美、体验创作乐趣,传承文化精髓。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包含着德育,每一名任课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努力是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我们认为,学科德育存在于课程内容、过程、方式和活动之中,它与学科教学是可以同步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

2.2 学科融合视角下的思政课

目前,STEAM教学模式的出现和跨学科融合的要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下教育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为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引导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找出更多的素材,让学生有可以创新的思维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化为实践操作,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范式一:语文、历史学科融合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语文教学中适当融入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利用学科融合来相互生发,在立足语文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加入拓展延伸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外求知欲望,有效提高人文素养。

如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课题开展了一堂研讨课,这是一堂以历史和语文学科相融合的思政课。课上,历史老师讲述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引出词作者李煜,并对李煜的遭遇作了讲解,为后续诗词的教学作了极好的铺垫。语文老师则以《虞美人》诗词为主体探究对象,找寻课文的情感主线,以“愁”为核心体,探求李煜的愁之所在,进而带领同学们去做李煜的“军师”,为他解愁,引导同学们得出解愁的根源在于强国。

除此以外,初中阶段语文和政治学科,历史和政治学科,小学阶段语文、音乐和美术学科等各种学科的融合,都有值得和可以尝试的地方,既可以作为思政课,也可以给学生全景式地展现叙事过程。

2.3 艺术背景下的视听传达

有实践表明:与单纯的文字符号信息相比,带有情景构画与图景建构特点的诗词,更具有体验启发价值,但存在体验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而与诗词信息相比,照片和绘画信息更容易启发体验;与照片和绘画信息相比,影像信息更容易启发体验。所以,在体验德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和音画功能,以视听结合的双重功效,促进体验德育向更忧化发展。

范式二:画为媒。

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图景思维的信息源可以是实际生活场景,也可以是图片、影像,或者语言文字符号信息。但是语言文字符号信息只有在体验者的头脑中转换成为图景或图像信息时,才会启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

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利用母亲节之际,进行感恩教育,教同学们以笔作诗、作画向母亲表达感恩之意!学生用画的方式,描述心中的情景,让学生内心的情感在画作和诗歌的交融下升华,领悟生命可贵、亲情无价,从而以情育德,净化心灵,美化行为。

范式三:歌为声。

音乐不仅在形成开放式的、放松性的对话情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直接有效地启发道德体验。迄今为止,我们对音乐在道德体验方面发生中的作用之研究,还是十分有限的,其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时难以估量的。从可以经验到的视界来看:一是音乐本身具有图景构画功能而容易启发和唤醒道德体验;二是音乐容易将体验者带入体验场的情境之中,启发回忆,启发表达,唤醒体验。

在20年初,我校老师作词作曲的原创歌曲《好想为您唱首歌》,由我校小学生演绎,用歌声为每天奋战在一线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和医护人员传达敬意,并用歌声告诉大家学会感恩,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通过对这首歌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以音乐为背景的表达,更容易营造一种体验场的氛围,从而起到启发和唤醒的作用。

2.4 民族文化视野下的德育传承

范式四:非遗手作。

利用端午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

我校吴芬芬老师带领孩子们采粽叶、买糯米、包粽子,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中国非遗文化融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DIY手工制作,不仅给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劳动教育,引导孩子们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担当起创新乡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的重任,而这其中所渗透的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既培养了审美情趣又升华了爱国情感。

范式五:节气诗词的校本课程研发。

编制《走进节气读诗词》校本课程以节气为轴,以部分诗词为载体,融节气文化、诗词文化、农耕文化、科学知识于一体,学校同时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动,做到容量适当而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而难易适度,学习活动形式多样而活泼有趣,引领学生感受节气文化、诗词文化之美,学习与节气相联系的科学知识,创新性地传承前人智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诗育德,传递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5 网课背景下的“云”德育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人性的善良和美好;看到了逆行者的责任与担当;看到科技和大数据的磅礴力量,特殊时期中那些了不起的英雄和永不磨灭的中国精神,或许在考试中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作用,却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力量。

范式六:主题晨会。

一周一晨会一主题让学生们在晨会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强化内心对道德意识的感悟。

范式七:开学第一课——校长云寄语。

开学第一课,可以引经据典,既有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又有对学生学习生活的鼓励与引导,为同学们新学期的学习心态奠下良好根基。

2.6 “三生”视界下的道德教育

主要做法:有针对性的搞好专题教育。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我们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真正做到生命教育寄寓于活动,熏陶于环境。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了六大主题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爱国主义与人生价值观教育、尊师爱校与文明礼仪教育、生涯规划与理想信念教育、安全与健康教育、勤学争先与励志成才教育。

3 实践活动,“3+3沉浸式实境教学”:道德体验的外显与升华

学生的外显行为缘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因此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需求,开展道德教育,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手段。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受教育者始终不觉得自己正在受教育,因此我们倡导以兴趣调动学生品德形成的积极性,把要求和趣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的生存生活体验中,把德育内容外显为行动,在行动中让自己的德育体验不断升华,促进良好品德的稳固形成。

“3+3沉浸式实境教育”是校园三步走和校外三步走的结合式教育,校园内注重学生对德育文化的感知和运用,校园外注重学生对德育文化的实践。

实践活动设计原则:一是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成长;二是积极开展课外专题教育活动,关注学生成长,在专题教育中强化。

3.1 从教室到校园

范式八: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构建。

静态文化: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动态文化:即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主要载体以校园文化艺术节、英语节、校园开放日、成人仪式、运动会、主题晨会等为主。

主要途径则是充分发挥团队作用,组建团队活动。

范式九:自编自演的小剧场。

演绎场所:主题晨会、主题班会。

演绎内容:以学生自导自演的话剧、小品、歌剧、相声、快板等为主要样板戏,借助各种纪念日,传播弘扬国家文化。

如:以香港、澳门回归日、五四青年节、宪法日等各种纪念日为主要选题的重温历史小短剧;以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国庆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

范式十:庄严隆重的仪式典礼。

以每周一次升旗仪式、每年一次成人仪式、入团入队等大型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对自我成长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初中、高中开学之初的军事国防教育。

毕业季,举行毕业典礼,组织毕业生去名胜古迹或历史文化重地集体游览,给同学们的心灵教育站好最后一班岗。

3.2 从校园到社区(包括家庭)

社区是学校教育有效的补充资源。

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周边社区实现共建,开展教育导航活动,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2020年的德育活动中,我校有两大亮点:一是特聘校外辅导员;二是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开展参观类、学农学军类、养老敬老类等。在设计课程方案时,我们力求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课程的教育话题和教育案例,强调课程内容的寓教于乐、情感互动,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活动创设空间。

范式十一:特聘校外辅导员。

特聘校外辅导员是我校家校共建的一项新举措,目的在于给同学们丰富的、切合社会实际的生存、生活教育。

范式十二:设立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也是我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孝养教育、文明教育的德育实践课堂,既可以带领学生们体验生活,又可以把课堂所学用于实践。

范式十三:“三生”视界下的志愿服务。

道德体验的发生是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实践活动作为道德体验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中起着原始发生和各种因素的整合作用。美国学者认为,在语言的、行为示范的、实践的这三种道德教育形式和方法中,通过实践活动去体验的道德教育效果是最明显的,因此在实践中也很注重实践锻炼和体验。

在对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主要形成了以环保类、孝养类、科技类、人文类为主要方式的实践路径。

4 结语

总之,道德体验教育就是要从传统道德教育的概念化、抽象化、教条化说教王国里走出来,从根本上加强生活基础性和生活境遇引导,亲近自然,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性实践活动创造新生活,保护大自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生活,享受自然,在其中体验生活和自然呈现给人的意义和乐趣。事实上,当人们在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中亲身参与某项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面对的更多的是并非导引者所设定之“道德教育”性质的关系、活动和情境,但人们在其中却获得了有益的道德体验,甚至是领悟到了对其一生发生深远影响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因此可以说,实践活动是当下在场的体验线索背后更为重要的道德体验的背景源头。当道德体验教育回归这个源头的时候,它就可望臻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猜你喜欢
范式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