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法规政策,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更是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 年9 月教育部发布的《201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显示,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 833 万人。高校体育作为连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 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 宏伟蓝图的中坚力量。
体育意识作为展现个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其对个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2]。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举措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保驾护航,从资源配置、师资培养、体制建设等方面,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铺平道路。但是,当下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普遍停留在“要我练”阶段,没有真正进入“我要练” 阶段。
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个人规划等内部因素,又有场地器材、体育文化氛围等外部因素。因此,要想剖析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就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讨论。
“终身体育” 是伴随着“终身教育” 的概念产生的[3]。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4]。保尔·朗格朗说过:“必须抛弃那种认为体育只是在一生的一个短暂的时期内进行的观点,应当更好地使体育和整个终身教育结合起来。”[5]
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停留在无趣味不锻炼、盲目顺从、自我安慰等阶段。就拿无趣味不锻炼来说,大学生往往只注重锻炼的趣味性,忽略了锻炼的本质是强身健体。受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以往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打球一族受到场地和政策的制约,只能望球兴叹,反而转身投入媒介使用、睡大觉等“怀抱”的现象。可见,单单靠一项兴趣爱好,在特殊时期或者条件受限时就无用武之地。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下学校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了问题,体育锻炼的本质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参与体育锻炼不应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形式。大学生应具备灵活多变的运用多种锻炼方式、方法的手段,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6]。
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它与其他理论学科课程相同,体现出环环相扣的特征。此外,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可为其他理论课程教学提供服务。现有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7]。可见,体育锻炼有诸多优点,能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体育锻炼有诸多优点,学校体育管理者却不够重视。学校体育管理者作为体育措施的制定者和推动者,理应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合适条件,现实情况是,体育场馆投资巨大但利用不合理、不充分,常年将学生拒之门外,仅供“领导”“内部人员” 等使用,造成了资源浪费。大学生体质测试盲目追求学校的“合格率” 与“优秀率”,放宽测试标准,导致测试管理混乱,给学生传递了一种错误信息。“重文轻武”现象依然存在,片面的教育观、狭义的人才观等观念导致学校主体对人才的评价忽略了全面性,学生评优、评奖学金往往将体育成绩拒之门外,只看专业成绩。以上现象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单纯靠体育选修课来实现是非常困难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体育选项课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部分。从体育课教学基本构成环节来看,其以技能传授为主,这就决定了体育课难有对学生体育锻炼方式、注意事项、强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指导,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观点停留在学好所选课程的运动技能、确保考试及格层面上,没有把强身健体放在首要位置。相关研究显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人数远远达不到总人数的一半。
近年来,国家对全民健身越来越重视,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保驾护航,从资源配置、师资培养、体制建设等方面,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铺平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然而,现实为即将投身体育锻炼的信心满满的参与者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对体育锻炼方式、运动量、锻炼原则等方面缺乏认识,极易半途而废。可见,要想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只靠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体育锻炼理论常识。
随着《体育发展“十三五” 规划》《“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出台,体育锻炼悄然成为社会热点。学校相关主体可借助政策推动契机,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宣传。积极开展健身节、体育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循序渐进,形成“点线面体”相互融合、交叉联动的推进机制,将学生体育测试成绩纳入学生评优、评奖考量范围,在满足学生对参与锻炼需求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问题。此外,高校的特殊地位为主流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高校应抓住“全民健身” 国家战略的契机,积极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主动出台措施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无趣味不锻炼、目的性歪曲、盲目顺从、自我安慰等现象,为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相关责任主体应积极加强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方面的责任意识。首先,要规范体质健康测试,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收集与分析体测数据,使学生明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体育锻炼指导。建立体测成绩预警机制,存储并分析学生每次体测成绩,对存在体测成绩下降明显、停滞不前、严重缺陷等现象的学生,进行监测数据与结果的反馈,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此外,体测数据的共享应注重实效性,以便能够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现阶段的训练计划,为下一步健康锻炼方案的实施提供前瞻性指导。同时,要积极实现过程当中的监控,不要将数据指标作为一个固定的指数来看待。身体机能的某些数值特征会随着个体的一些特征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预警与监控要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起作用。其次,要积极宣传“文体兼顾” 的思想,使得大学生群体从内心深处真正产生体育情怀和情结,从而真正树立牢固的体育观念。再次,要从场地环境方面加大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支持。良好的场地环境和浓厚的锻炼氛围可以为锻炼者带来良好的体验,从而提高其继续参与锻炼的热情。在场馆利用方面,责任主体应本着服务学生原则,切不可因害怕场地的损坏以及产生的维护费用等因素长期关闭场馆大门,而应及时向学生开放。
积极改变原有的“重运动技能、轻理论” 的现象。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技能课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考核,同样要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从而督促学生积极掌握体育锻炼相关知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储备。此外,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符合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课程,如针对肥胖、慢性病、增肌等需求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探索相应课程建设。
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身体健康状况应得到足够重视。在倡导“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主体及相关责任部门应抓住契机,积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责任主体应正视存在的问题,并从严格体质测试、建立体测预警制度、探索和创新体育授课模式等方面,加强对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