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李 荣
扩张型心肌病属于难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并伴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临床常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栓塞、猝死。目前西医对扩张型心肌病尚无针对性的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提高病人存活率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中医学者对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与中医“心胀”存在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本研究对扩张型心肌病与中医“心胀”在临床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探索扩张型心心肌病与中医“心胀”之间的内在关系。
中医古籍并无“扩张型心肌病”一词,但对其临床表现有相似的描述,散见于“心胀”“心痹”“心衰”“胸痹”“心水”“水肿”“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如《灵枢·胀论》中“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痹论》中“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景岳全书·喘促篇》中“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唯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金匮要略·水气病》中“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重”等。“心胀”虽出自《灵枢·胀论》,但后世医家亦有诸多拓展。《华佗神方·卷一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心胀则短气,夜卧不宁,时有懊憹,肿气来往,腹中热,喜水涎出。凡心病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石室秘录·卷六·水湿门》:“产妇感水肿,以致面浮,手足浮,心胀者,不治之症也,然而此浮非水气也,乃虚气作浮耳。”结合两者的字面含义,更是主张中医学用“心胀”来命名扩张型心肌病。
邓铁涛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其他四脏功能失调都可能诱发心衰或使心衰加重[1]。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脾肾功能失常,易致津液不化,水湿内停,气机阻滞以致心血瘀阻,痰瘀阻络,水泛肌肤,心阳、心阴更损,加重本虚标实的心衰之症。在心衰的发病中,痰瘀密切相关,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再者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亦变生痰浊。故痰瘀易于互结,且痰多兼瘀,瘀多兼痰。谭元生等[2]认为本病以正气虚弱为本,邪毒、瘀血、水湿为标。根据临床观察,将扩张型心肌病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以邪毒入侵为主;中期以正虚邪恋为主,病性多为虚实夹杂。晚期正气虚衰、标实加重,且常累及肺、脾、肾诸脏。吕志信等[3]认为心气虚、邪毒侵犯心肌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并以《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为依据,认为该病病因在于外感毒邪、内生毒邪,创造性地提出了“正气免疫学说”。罗陆一认为扩张型心肌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元气亏虚,元阳不足,邪毒乘虚而入,传入于脉,内舍于心,日久心气耗散,心体胀大,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相关,肺气不足,治节失司,心血运行不畅,血行瘀滞,脾气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足,心脉失养,肾阳虚衰,不能治水,水饮上凌心肺,发为本病[4]。病机在于肺、脾、肾虚,痰瘀阻滞。李德新认为“心阳不足,母病及子,心脾两虚”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机[5]。本病虽与五脏相关,唯以心、脾关系最为密切。心气不足,失于温煦,运血无力,血不养心,使心神失养、心血瘀阻;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心病及脾,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则血阻经脉;水谷运化不利,则痰湿中阻。瘀血、痰湿则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基础。孟昭阳等认为本病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心的阴阳亏虚,标实为痰饮水湿瘀血内停,病久可损及肝肾[6]。
王克文[7]认为心胀的发病机制,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和饮食不节,致使心脏气滞、血瘀、痰阻,气虚和阴亏,形成气血瘀阻,心脉不通,心失所养,心体损害而产生本病。孟河医派有学者认为心胀的病因多责之为禀赋不足、外邪侵心、调摄不当、劳倦过度等,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肺、脾、肾,病机有虚实两方面[8]。心胀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在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虚实的表现可各有侧重,各病理因素可单独出现也易相互夹杂。陆曙等[9]认为心胀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见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阴血亏虚;标实多由邪毒、瘀血、水湿、痰饮所致。心气阳虚,邪毒乘虚而入,内舍于心,心气耗散,日久则心体胀大,发为本病。本病病位在心,可累及肺、肝、脾、肾等诸脏。唐文欣等[10]认为凡外感邪毒,损害心包;或内脏损伤,累及心包;或其他原因,延损心包,如外伤、药物中毒等,均可导致心胀。纵观中医学者对于扩张型心肌病与中医“心胀”在病因病机方面的探索,不难发现现代中医与历代医家对于“心胀”的认识极为相似。
有学者认为心胀病治疗应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急性发作期以治标为主,稳定期标本兼治,补虚养心以培本,化瘀利水以治标[11]。稳定期可分为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3个证型。发作期临床以阴阳两虚、水饮瘀阻为主。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治宜益气养阴、化瘀利水,给予心胀Ⅰ号方治疗;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治宜益气温阳、化瘀利水,给予心胀Ⅱ号方治疗;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治宜填精化气、益阴通阳,给予左归丸、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阴阳两虚、水饮瘀阻治拟益阴通阳、利水渗湿、活血通络,给予参附养营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中医学者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亦积累了相当多行之有效的个人经验,对于本病的中医治疗总结出适用的治法治则[12]。谭元生等[2]认为本病早期以邪毒入侵为主,治疗应着重清泄邪毒,佐以扶正驱邪;中期以正虚邪恋为主,治宜虚实兼顾,着重补气化瘀、宁心复脉或补气温阳、化瘀行水;晚期正气虚衰、标实加重,且常累及肺、脾、肾诸脏,治疗以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病理产物为主。宫进亮等[13]将扩张型心肌病分为3个基本证型,即心肺气虚型,当益气养心,方选保元汤合春泽汤加减;心肾阳虚型,当温阳固本,方选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气阴两虚型,当养阴益气,方选生脉散合百合知母汤。耿读海等[14]认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机在于心络气虚为本,浊毒瘀阻心络为标,治疗则采取荣心络、化浊毒、祛瘀血的治疗法则,自拟菖蒲芪丹汤,药选菖蒲、丹参、白花蛇舌草、太子参、赤芍、黄芪、葛根、当归、丹皮、大青叶、全蝎、地龙、砂仁、草蔻等。王振涛等[15]认为本病以虚实为纲,从气血津液辨证论治,以心为主,旁及脾、肺、肾、肝等脏。心气虚为病之根本,补益心气为治疗之基础,瘀血、水湿、邪毒为标,活血、利水、解毒以祛邪。根据病程进展将本病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停证与阳虚血瘀水停证,病之不同阶段,缓急之不同,标本之偏重,治以不同。于作盈结合临床经验将扩张型心肌病分为心气亏虚证和阳虚水泛证,并对兼挟温热毒邪、寒凝、气滞、血瘀、痰浊、水湿者,将其视为兼证,随证加减。心气亏虚证,当益气养心,方为养心汤加减;阳虚水泛证,当益气温阳,活血利水,选补益强心汤加减。对于兼证者,温热犯肺加银翘散,气机阻滞加柴胡疏肝散,阴寒凝滞加四逆汤,瘀血阻滞加丹参饮,兼痰浊者加二陈汤,兼水饮凌心者加苓桂术甘汤、真武汤[16]。
现代医学虽没有将扩张型心肌病等同于中医“心胀”,但近代医家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诊疗基本参考“心胀”,且根据“心胀”的辨证分型对扩张型心肌病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