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院校职业感染控制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2020-01-09 00:59黄新宇李龙飞于惠崧
黑龙江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胜任医务人员医学生

黄新宇,李龙飞,于惠崧

1.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哈尔滨 150086;2.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卫生监督所,哈尔滨 150030

职业感染是医务人员职业性危害的主要来源[1]。原因主要在于,医务人员的工作场所是各种病原聚集的场所,医务人员在日常职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均有可能与感染病原的患者密切接触,或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在全部职业感染类型中,新发突发传染病感染对医务人员健康的威胁和损害尤为严重。

2019 年12 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作为一种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即是例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的数据,在传染病爆发早期,医务人员感染情况不容乐观[2]。2020 年2 月1 日以来,医务人员感染人数逐日上升,平均增速9.49%。截至2020 年2 月16 日24 时,累计报告医务人员确诊病例3 084例,占全国确诊病例的4.37%[3]。

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爆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发新发传染病,期间亦有医务人员感染事件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频发暴露其在风险,防范上存在薄弱环节。相比从业多年的医务人员,实习期乃至从业初期的医学生由于缺乏职业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对个人防护知识掌握不足、防护用品使用不恰当,发生职业感染风险更高[4-7]。鉴于以上情况,为有效防范职业感染,在学历教育阶段,为医学生开设职业感染控制相关课程应当作为主要优先事项加以重视。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职业感染在美国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国外针对医学生职业感染的相关研究也从此时开始,相关研究表明[8]实习生、年轻的临床医生,甚至是住院医生由于缺乏临床操作方面的经验和培训,可能面临着严重的感染风险,其中见习期和实习期发生针刺伤的频率高达32.2%和51.2%。后续的相关研究中[9-14],无论美国、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均主张医学生在校阶段即完成职业感染的相关培训内容,以改善其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状况。从上述研究不难发现,立足岗位实际和模拟实训角度思考培养医学生应对职业感染是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国内相关研究开始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感染进行系统阐述,并对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情况进行调查[15-20]。进入21 世纪,职业感染被纳入法律调整范围,除《宪法》《劳动法》《工会法》之外,《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不同程度涉及对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保护要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期间,小汤山医院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风险防范能力,做到医务人员“零感染”[21]。在此之后,各项研究[22-25]普遍认同医务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前,接受较为系统的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是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的有效方法。

二十多年来,医学生职业感染风险教育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学术增长点,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长。医学生职业感染现状及相关知识的“知-信-行”研究始终是关注重点,大量著述涌现颇具现实关照和学术关怀。近十年来,许多研究转向教学方法及效果评价,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摸索教学方法。这一转向既是对当前职业感染风险教育需求的回应,也是对既往教育学角度研究不足的修正。同时,在教育认同的基础上,有研究尝试探讨设立专门的职业感染课程。

总体而言,国内针对医学生职业感染的研究方向涉猎广泛,方法多样。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多停留在理论阐析和现状描述层面,针对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只包含生成阶段,没有划分具体的执行阶段,可能出现理论完美但现实不适应的运行效果。(2)忽略系统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没有根据整体的需要来设定总体目标,只针对某一个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忽视闭环系统内其他反馈信息的重要作用,可能出现视野狭隘,思维窒息,违背学科交叉、渗透原则。(3)缺乏主体教育理论分析向度,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可能影响教学的有效性。(4)现有职业感染控制课程开发研究主体以医院、医学高等院校为主,医学高职院校系统研究资料极少,甚至缺失。

2 职业感染控制课程开发的理论突破口

高职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临床医务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中提出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切实加强医教协同工作,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推进院校医学教育与卫生计生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传染病疫情爆发背景下,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课程建设短板,提升高职医学生在应对职业感染风险时的综合能力,找到突破口是关键。

1973年McClelland首次用“胜任力”的概念特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26]。胜任力常和工作绩效紧密相连,并有可测量、可改善的属性,可被看作是衡量学生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将岗位胜任力模型引入教育需求研究,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拓展针对不同层次工作岗位需求模式的能力,搭建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暴发事件视野下的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感染控制胜任力理论分析框架,开发出一门拥有系统理论支持、兼具普遍适用性与专业特殊性的职业感染控制课程,才能真正使高职医学生更好地适应所在岗位要求职业感染风险防范能力的变化,保障其未来的职业健康权利。

3 以胜任力为导向不断深入探索课程开发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已趋成熟,而职业感染控制相关模型的研究尚未起步。通过对高职医学生职业感染控制岗位胜任力的研究,建立起职业感染防范通用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参考研究成熟领域,以通用模型结构为蓝本,持续更新,使高职医学生具备职业感染防范的应变能力,促使职业感染控制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医学高职院校职业感染控制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找出制约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如教学双方可能出现的认知分歧、政策瓶颈、技术难点等。在科学评价基础上,根据整体需要设计教学体系。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将课程建设接轨实际工作,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医学高职院校职业感染控制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达成针对薄弱环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条件和锻炼机会,加深知识理解,增强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需要达成下列三项目标。

3.1 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需要整合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依据课程理论中课程目标影响源的分析原则,对影响职业感染控制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即社会、学习者和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构建职业感染控制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

3.2 构建职业感染控制核心胜任力模型

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质性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结合胜任力理论,构建高职医学生应对职业感染的岗位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将有助于理解高职医学生对职业感染控制工作内涵及其角色的认识,有助于规范职业感染控制课程开发要素的选择,并可作为研发医务人员应对职业感染核心胜任力评价工具的基础。

3.3 职业感染课程的设计

根据第一部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的构建原则,以职业感染控制核心胜任力模型为基础,构建职业感染控制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运用课程开发技术围绕学习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反馈/评价策略,并整合以上课程要素,最终形成课程大纲建议。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胜任力模型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探索高职医学生应对职业感染胜任力的构成要素,产生对指导课程开发有现实意义的指标。促进高职医学生应对职业感染的核心胜任力形成,使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审慎的工作态度面对未来工作中的职业感染情境。研究寻找胜任力模型与职业感染控制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契合点,整合相关课程要素,形成职业感染控制课程的课程大纲建议,最终才能实现培养具备职业防护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职业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胜任医务人员医学生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