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中学 崔晓雪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语言、文化和知识的意义产生和实现的场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语言的交流、文化的碰撞和知识的传递。这样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展开批判性思考,思维能力会更加完善。
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首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由学生分别扮演林则徐、皇帝和其他官员,给学生提供一些和当时历史有关的资料,并组织学生展开“朝堂辩论”活动,角色扮演的主题就是“是否要开展禁烟运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促使学生进入情境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是历史人物,能更好地展开思考。有学生便站在官员的角度上提出了观点,认为:“若是开展禁烟的话,那么必然就会得罪英国人,势必会引发一场战乱。”而扮演林则徐的学生则认为:“若不禁烟的话,以后国家的钱财都会到对方的国库中,而我国士兵的身体也会变坏,若这个时候英国攻打我们,我们连还手之力都没有。若是现在就禁烟,就算英国人动手,我们还能和他们拼一下。”在这样的角色扮演中,学生将自己代入人物的身上辩证思考,考虑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学者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学法,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对学生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展开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如此,要围绕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有助于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情境,促使学生展开主动讨论和交流,这样学生便能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合理运用史料,辨别史料的真伪,并积极运用史料解决各种历史问题,这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史料实证的能力也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分析史料,尝试找到史料中的矛盾点,并组织学生围绕其展开辩论活动。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在学习“秦统一中国”的时候,设置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能让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得到显著提升。“你觉得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觉得他究竟是一个暴君,还是一个有道的明君呢?”在组织学生展开辩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积极搜索各种史料,围绕史料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学生发现:“我从史料中发现秦朝的法律十分严苛,而且后来发生的农民起义其实就是因为这样严苛的法律造成的,所以我觉得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觉得你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的方面你并没有看到。秦始皇统一国家,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在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在这样的互动辩论中,学生认识到:“我们评论一个人物的时候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这样才能更客观地评价人物。因为人无完人,所以要看到人身上的不同特点。”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提升。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能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认识到要解决历史学习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就要找到合适的史料展开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积累历史智慧,对世界及当前的发展形势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可以洞悉不断变化的发展趋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看似互不关联的事件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学生学会分析历史,找到线索就可以通过发散思维构建相对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所以,要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引领学生对历史发展的纵横线索进行梳理,对历史长河中的内部联系及相关事件的对比,总结出事件之间的差异,拓展认知事件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对历史的评价更加精准与客观。
如学生学习了中国近代史,譬如了解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史实后,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知识内容,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性质的改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局势、新潮思想、经济体制和国民生活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思考当时的中国百姓是怎样在伤痛中反思,在挣扎中生活的。有志之士正是从这时开始寻找中国光明的前途,期盼希望的来临,也就开启了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事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愤怒,拥有爱国情感固然是可贵的,但是更应该保持冷静的思考,看到这些历史的转机,从中学会借鉴好的经验。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的知识点上,与其他知识产生联系,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由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提高历史综合能力。
学者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才会产生学习的安全感,真实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如此,一味地灌输很难让学生开动头脑,展开批判性思考,但是若能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积极展开自主阅读,并尝试围绕各种问题展开探究,那么学生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时候,可鼓励学生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展开自主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和搜索,尝试找一下在中国古代有过哪些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并且和同时代的外国进行对比,看看同样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外国是否也曾经出现过,两者相距的时间是多少。此后还可组织学生就阅读中发现的一些观点进行思考,运用辩证思维展开分析,看看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在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之后,还要记得组织学生展开民主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接受他人的观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地批判并吸收他人的观点。久而久之,批判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带来一些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