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华西路小学 马保江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更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深沉、持久的力量,特别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入了新时期,加强学生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已势在必行。
中华民族曾踏足山巅,创造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的盛世繁华,以大国之态屹立在东方,世界为之侧目。但近代的战争失利也曾使中华民族跌入谷底,那时的国人也曾迷茫过、困惑过,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对国家强盛的期盼,旧中国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带来先进科技的同时更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潮流进行了激烈碰撞,甚至出现了鼓吹“全盘西化”的过激行为和言论,这现象一直延续到中国重返国际舞台中心的今天。这些事件的发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引导国人重拾民族优越性,激发民族自豪感?从小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道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挖掘民族闪光处,让人们看到民族的优越性,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爱国之理,涵养爱国之德。从而树立真正的文化底蕴自信,在世界文化交流碰撞激烈的今天确保其在成长过程中不迷失自我,不妄自菲薄,不崇洋媚外,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民族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
“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这就是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革命领袖所普遍具备的高尚道德情操,正是有这样一种思想信念,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才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像钱学森、邓稼先一样的爱国人士甘做先行者,将青春的热血洒在祖国母亲的土地上,才为后来人留下一段所铭记、效仿的佳话。没有什么能逃过时光横扫的镰刀,但这样一种高尚的品质却在时间的洗礼中显得愈发光彩夺目。
改革开放的深化进行,也伴随着物质、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却难以在现在的青年身上寻找到那种崇高的精神文明素养,这正是孩童时期缺乏正确的引导而造成爱国主义情怀的淡化,并造成一定的价值观扭曲。而传统文化更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印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皈依,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可以激发人们深入骨髓中的爱国情怀,才能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
学校可以在周围环境上建设突出的传统文化主题,例如在墙壁上张贴古代杰出人物画像以及名言,开设传统文化知识专栏,涉及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名胜古迹、古代科技成就等内容。而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要积极创造和维护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班级文化,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学习竞赛,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技艺例如剪纸、书法、山水画等,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的同时激发自身创造力。
学校要对传统文化教育足够重视,给予其足够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教师系统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透彻、更具体,对于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有重要作用。
千百年来,中华经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且经典名著也较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每一部经典名著都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色,更是体现现代人了解古代文化极其重要的参考工具。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督促学生去完成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同时要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观后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化所蕴含的智慧。这对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要时刻注意关注培养其使命和初心意识,在这段重要“拔节孕穗期”,精神、价值观方面还有很强的可塑性时,学校以及教师更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提高爱国教育的针对性,为以后更好地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去奋斗,这更是国家和人民对于新时代教育方面提出的重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