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霞
摘 要:如果想要在小学数学课堂内展开数学建模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小学生学习和吸收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模教学
引言
在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中,数学建模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素养,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逻辑转化为可见的问题关系,使得有利于小学生进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轻易地与多种类型的数学教学活动相融合,提升数学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内展开多种类型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
一、从数学建模思想出发,展开情景教学活动
顾名思义,数学建模是指需要让小学生借助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该问题存在的解题逻辑,然后按照逻辑依次组合题目中的解题条件,这就可以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抽象的解题“模型”,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那么,从当下小学生理解的数学建模思想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仅仅将数学建模狭义地理解为只要根据图形指示进行解题,而这仅是数学建模思想的部分内容,并非数学建模的全部内容。那么,如果从广义上看,数学建模是指借助于一切数学符号、语言、图形等具有数学特征的元素,然后构建解题模型进行解题。
所以,为了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内营造活跃的情境教学环境,使得可以让小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增加对数学建模的理解,从而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不过,当前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尤其在引导小学生学习较为抽象的数学方法时。所以,为了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展开趣味横生的情景游戏活动,促使小学生可以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展开有效的情景教学工作。
比如,当数学教师在教学《测量》时,从该单元包含的数学知识来看,主要包括毫米、分米、千米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克、千克、吨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情境游戏活动。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开“超人特工队”的情境小游戏,由于毫米、分米、千米等数量单位之间存在10:1的比例关系,所以数学教师可以利用PPT软件中的粘贴和复制功能,将1个小超人的人物图片放置在空白页中,向小学生提问“同学们,假设老师将小超人A作为毫米单位,那么如果老师复制10个超人A,会得到什么呢?”,这就会引发小学生的抽象思考,然后教师将超人A复制粘贴为10个缩小化的超人A,同时粘贴一张超人B作为分米单位的代表,放在10个小超人A上方,再向小学生提问“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超人A和超人B是什么关系呢?”,并且,为了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参与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于物质奖励,如糖果、辣片、饼干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零食,这就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回答积极性,然后让小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进行回答,这就促使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从而达到寓乐于教的效果。
那么,当小学生回答完后,数学教师再以同样的方法将超人C作为米的单位,放置于10个小超人B上方,再向小学生进行提问。最后,数学教师让小学生仔细观察超人A、B、C的数量关系,向小学生提问道“同学们,刚才老师让你们分别回答了超人A和B、超人B和C的数量关系,那么请问这三种超人总体上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呢?”,这就可以让小学生清晰地理解“毫米、分米、千米”或者“克、千克、吨”之间的数量关系,促使小学生渐渐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建模解思想,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从数学建模思想出发,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较为重要的教學活动形式,一方面,当若干小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时,会产生集思广益的学习效果,就以数学建模思想来看,有些小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较差,在遇到使用数学建模思想解题的数学题目时产生阻碍,而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就可以帮助小学生进行解题,尤其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另一方面,通常小学数学课堂都是单人式的学习方式,这就容易产生差异化的数学学习情况,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数学教师可以在小组内围绕数学建模思想展开探讨学习活动,通过该类型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团队协作竞争能力,相比传统单人学习方式更为行之有效,从而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认识。
不过,为了可以合理地分配小组内的学生资源,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根据班级内的数学成绩表,可以先以数学成绩最中间的学生为分割线,然后分别按照“中线前三名学生加中线后三名学生”的方法组建学习小组,这就可以均匀地分配学生资源,既可以保证小组内的优势互补学习效果,又可以避免因好多差少、差多好少导致的成绩影响问题。
比如,当数学教师在教学《运算定律》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先将合理地方式进行分组,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给小组提出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当讲到“加法结合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探讨“加法交换律的动态变化”,然后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自行调换座位,让小组成员A和成员B分别代表数字1和2,在调换后就可以发现虽然两个同学的位置发生变化,但是彼此想加的数值并未发生变化,这就是在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演示,使得可以让每个小组短时间内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当讲完所有的运算定律后,数学教师可以出一些数学计算题目,让每个小组自行挑选计算题目展开探讨,如“请问27+33+67=27+100是否正确?”、“请问1250/(25*5)=1250/25*5是否正确?”等题目,让小学生以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思考,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建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数学素养,在类型众多的数学习题中,小学生可以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轻而易举地进行解题,这就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从而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萌萌.对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6(8Z):47-50.
[2]卢清荣.小学数学建模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转换[J].教学与管理,2019(5):40-42.
[3]何开平.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1):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