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年空间设计”以顺应社会时代发展趋向与教学视野观察,围绕人文关怀育人理念,培养学生对养老空间设计的责任意识与价值“观”怀,形成基于具象尺度观、抽象尺度观、隐形尺度观为主导的多向度思政元素,以执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建设实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 人文关怀 多向尺度 老年空间设计
一、引言
依据全国普查公报与政务公开的大数据显示,中国从2000年开始已跻身于“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全国老龄化人口总数将于2020年占据我国总人口数量的17.8%,意味着我国将在短短二十年时间,从老龄化社会转入老龄化国家列队;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化人群将升至3亿人口数量;2040年,这一数值将持续上升至4亿人口,这将预示着我国全面进入超老龄化社会。a基于此,为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战略指导方针以及对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判断,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力争构建川省具有代表性与知名度的康养专业集群,为加强我院川省“双一流”环境设计学科建构体系在康养服务产业的建设意义,故将“老年空间设计”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参与示范课程建设与规划实践工作,以迎合院系“为老设计、乐活而居”的教学服务宗旨,实现环境设计类课程的立德树人与育人专项指导。
所谓课程思政,在于通过课堂与实践教学主渠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承担所在课程相应的德育责任,在专业知识教学体系下实现立德树人微循环,实际两者相辅相成,在课程思政教育生态中形成协同效应。那么“老年空间设计”基于思政教学课程改革又该何去何从?这是身为每一位设计学专业教师需不断深思和研讨的话题。在教学行动计划中,笔者将思政教学理念作为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横向接口,借以知识传导向思政育人转型过渡的新思维,扩大育人質量与教学执行断面。通过养老设计纵横向思维的穿插、碰撞及融合,置入多元投入教学机制,具体可体现为转变教学服务职能,引入课题研究机制;改革专业课程建设框架,重视多元思政教学评估;扩大学生课题自主抉择权,提高项目实践设计韧性。将思政元素为主导的教学行动当作催化剂,实现人文关怀育人设计导向,围绕“乐龄空间体系与美好老龄设计服务”执行课改建设。
二、人文关怀是实现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核心载体
人文关怀依附于不同层级主导视阈,其往往富有丰富且多维的科学内涵。从老龄者身份出发,人文关怀的本意在于将老年人作为本位世界观,关注其生存状况、生活条件、个人尊严、生活价值及精神需求,集中表现为对老龄者自身的关注、重视与尊重;将主导视阈推至国际政策治理,基于国际典型城市应对老龄化行动的经验及积极/健康老龄化政策框架,如爱尔兰的《国家积极老龄化战略》b、欧盟的《欧洲积极老龄化的新证据》c、美国的《健康老龄化行动:推进国家预防战略》d等国际倡议,笔者认为健康、参与、安全、宜居四个关键词可覆盖整体层以诠释“人文关怀”的政策建设内涵;针对课程思政教学视域,人文关怀将承载核心轴,植入课程思政风向标,借以思政元素界定与指导参与教学执行计划。依照老年特征、代际效应、独立生活、利益诉求、行为建构等核心知识内涵,其赋义可主要表现为强适应力的韧性、年龄意识的包容性、纵与横向度的参与性、时间序列轴的循环性,基于四种不同属性探求从教学问题、实施价值、课堂育人予以教师赋能。
三、多向尺度设计伦理融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依据老年宜居环境发展与养老政策制度体系,基于课思教改理念,针对“老年空间设计”进行新课程教育生态系统的统筹规划与设计工作。鉴于老年住宅与适老社区两大空间结构体系,笔者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口,力图从尺度观视阈审视老龄者用户在现代语境中的新身份与新思维,对其教学蓝图采取精准对焦,将包容性社区服务设计、老年友好社区/住宅、城市健康老龄化设置为思政教学执行目标,并推行“订单式”授课模式,贯穿于教学者与老龄者两大用户系统。植入社会创新融合设计机制、适老社区信息化与大数据等现代设计服务思维,研讨养老空间人文关怀下的设计策略与创新意识。与此同时,从教学者身份出发,以育人指导为主线,实施课程建设试点专项分布,纳入课程内容与章节体系、课业设置与课题研究、产业实训基地、课末教学测试题库、讲座/论坛/艺术沙龙、课业作品设计展六项教学与研究活动,以求在各级评估指标中符合可操作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实施原则,构筑以多向尺度设计伦理为主线的思政教学框架,参与教学绩效与教研评估体系的工作论证(图1)。
(一)具象尺度观:老年人体工效学尺度
反思老年住宅与适老社区中基于“人文关怀”为主导的设计伦理,基于思政教学价值视角,笔者首先需要知晓设计者哪些须所为,哪些宜所为,哪些禁所为,近而针对性开展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老年住宅,其不同于一般常规的居室设计,设计者不需过度注重风格装修的设计维度,而是代之以将生理、心理为导向的老年特征作为切入设计与课程教学的断面视角。通常而言创设一处优秀的老年住宅空间共同体,设计者需对老年人体工效学构建准确且适度的把握。“准确”旨在设计师对国标基准规范与行业指定标准的正确理解与应用;“适度”则提倡设计师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以老年特征的特殊化视角参与空间细节尺度的微控与弹性设置,针对其微小尺度的控制则依托于老龄者在感觉机能、免疫机能、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生理机能所体现的老年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文关怀主导下的老年住宅与适老社区在面临尺度设计关卡时,仅能将国标规范或行业标准作为基础性设计参照,无法等同于尺度细节的定性与定量,而实施进一步设计优化与尺度限定则需要设计者建立老年特征全面而系统的认知与把握,并依附此基础达到谋求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习惯的设计最优解。
鉴于当下我国老年设计规范标准体系的实施层面,如《无障碍建设规范》,在一些尺度指标上设置粗略,缺少详细说明,无法有效达到预期实践效果,其可应用性、可实施度及执行力均为较弱,亟待相关实践与教学指导者在空间营造与教学活动中,深化与探究尺度设计在定性与定量维度的标准体系。介于课程思政的第一重教导尺度,笔者认为具象尺度观下的老年人体工效学,可作为课思执导元素植入课改执行战略,以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养老空间背后的尺度底线,强化老年住宅设计规范的责任意识,培养尺度关怀下的适老设计伦理。基于对养老空间中典型节点的提取与解读,指引学生从场景体验的学习过程不断谋求设计赋能,培养学生以实践者身份关爱老年人住居生活环境与健康设计服务标准,肩负适老设计责任感与使命感,塑造适老空间科学宜人的尺度观,以贴合人文关怀在养老空间的设计温度。因而具象尺度观作为课程第一项衡量性“尺规”,以期让学生的尺度责任意识参与课程思政教学以获全面提升,让尺度设计伦理引导课业实践得以有效改良,将老年人体工效学这一较小的专业知识发挥较大的育人价值,从而凝聚思政教学的尺度设计之德。
(二)抽象尺度观:情感化设计尺度
基于我国“9073”养老居住格局下的住居发展模式,即以居家养老生活模式为主,鉴于较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入住于不同类型的养老社区环境,主要体现为老旧社区、商品房社区、养老机构社区三种基本类型。纵观养老社区内部的户外活动场地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得知各类社区存在普适性、多元化设计弊端,在适老性、可变性、可持续性、可达性、经济效率以及使用成本等方面均无法迎合多层次、多向度老龄者的实际需求,衍生出如社区无障碍设施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户外游憩设施缺乏老年人体工程学专项设计、户外活动场地缺乏多规模级配组合、植物配置缺乏适老性关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以上缺失人文关怀的社区户外生活环境亟待各方重视,并作以有效调整和设计改观。面对此现状,笔者反思如何植入适切的教导路径与教学设计,在基于具象尺度观的条件基础上谋求课程深化教育改革,为专业育人导向的创新课程实践提供专项指导。针对创设适老社区和谐生活及户外场所设计伦理的目标体系,笔者将其作为普适性社会需求,以构成思政教学的构筑基础。辅以协同育人理念下的人文关怀育人宗旨,培养学生从多向度社会视角寻求设计反馈,以期塑造课程思政知识能力体系的第二重教导维度。
以社区户外服务设施为例,依据相关调研可得知,传统应对策略在于社区户外服务设施大多择取以新代旧的替换方法,此行为意识将导致生产线上多样化生产成本的递增、定制设计的物资耗时、设施零件拼装难度加大等前期设计与管理弊端,并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的感官认知、行为体验及情感诱導,即情感化设计尺度的衡量标准。鉴于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分别即本能层次的“感”、行为层次的“用”、反思层次的“思”。其中,本能层次的“感”在于人们对物体的第一印象,由环境中的物质反馈产生。如养老机构社区内户外活动场地类型单一,缺少空间高效率的组织与梳理,不利于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行为层次的“用”关注体验、使用,由人的行为产生,是本能层感的多向延伸。如社区户外场地缺失必要的无障碍坡道,造成老人使用的安全隐患及行为体验的断裂;反思层次的“思”则更多指向抽象化思考,可延伸为精神支柱、文化内涵等精神层面内容。如社区绿化环境设置上可考虑老年人与植物的互动及轮椅与种植池的高度关系,从精神环境领域为老年人提供愉悦、可亲近、寄托心灵的户外场所。因而实现物理环境与精神环境的适老化,老年活动场所的细节化,无障碍设施的规范化是继上一具象尺度观的前端基础上,对适老社区深入情感化设计探索,以更为抽象的尺度观参与人文关怀为主线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三)隐形尺度观:边界设计尺度
隐形尺度观在于探求适老设计表象世界中少有的物化边界,往往触发老年人内心需求、触及老年人生活的触点与痛点,属于长期被设计者忽视或不易被发现的物化要素,承载了老龄者个体情感寄托、记忆标识、价值取向,并以近乎一种隐形的方式直指人文关怀的内核路径。笔者希望借以隐形尺度观的边界设计视角,依托于新老龄化社会时代发展,探求构筑老龄者日常生活的各类边界指导视阈,将适老空间设计系统结合新老龄用户需求,进行教学空间的“转译”与适老边界的“解码”。基于“触点——痛点——机会点”的路径线索,在洞察老人生活行为心理方面探求潜在问题。在研究中发现,新银发社会阶段中触及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物化边界可指向当代无自我生活、无意义生活、无快乐生活的“三无”低龄老人;不适应老人步伐速率与反应力的出行交通环境;不友好的银发网络互动时代;无亲近手工自然的生活居所;毗邻隔离的城镇代际生活;晚年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的背离等内容,以上列举要点可供于参考。这些归属于人文关怀的适老需求层次涉及标识性老年大众意象心理,共享生活体验空间,新旧生活方式的并序交融。这些大多从属于科技生活环境下的新设计使命,在源于老年人身体感知的原型环境中,运用智能科技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老龄社会文化环境的导入与导出。笔者正是基于此教学构想,谋求从适老边界设计的隐形尺度观,执行人文关怀育人专项指导,通过理论、实践、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谋求新时代老龄社会生活的认同。
四、建设思路与课程设计
“老年空间设计”基于我校院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性质及授课内容体系的综合性考量,其教学目标围绕有效化培育学生把握养老空间设计责任意识与设计使命;培养学生以专业实践者身份衡量老年人住居生活环境与健康设计服务标准之间的互为关系;凝聚以老龄者为发展服务对象的人文情怀;培养以老龄用户为关怀主导的适老设计伦理,塑造学生对养老空间设计体系科学且多维度的设计价值观。同时课程教学鼓励全体师生秉持工匠服务精神应用于课程指导与设计实践。基于我国当前的老龄化国情发展背景,以及响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以现代语境下的社会服务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以多元、开放、持续的价值视角,审视当前“银发时代”所体现的老龄化需求,为寻觅传统适老设计“土壤”与“青银共创”未来老年生活建设的融合机制谋求横向教学接口,参与老年住宅与适老社区空间体系的“设计善治”,并执行具体的教学安排与课业设计,以彰显“课程思政”教学服务理念。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相应的课时安排也将依附于思政元素的逻辑主线予以展开(图2)。
鉴于上述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下的建设思路与课程定位,笔者提炼出三种互联共通的思政基本元素,即多重尺度下的思政教导理念,具体涉及具象尺度观的“老年人体工效学尺度”、抽象尺度观的“情感化设计尺度”、隐形尺度观的“边界设计尺度”。其覆盖的教学内容与指导章节共计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节:国外养老住宅类型发展史。采用“讲授+讨论+指导”的形式,通过列举示例图向学生传授时间轴发生的历史事件、促成背景及相关代表人物,通过列举十一个养老住宅原型,讲解社会最初对弱势群体的慈善关怀→以赋权和争取自理生活为导向的养老住宅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居住环境中养老形态与功能的改变与更新。
第二章节:养老住宅与居家养老。通过“讲授+讨论+实训+指导”的教学方式,以宏观视角阐述发达国家构建养老居住模式的经验、我国老龄化现状与养老居住问题及老年住宅对实现居家养老的意义三个层级,以构建学生对居家养老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本土化老龄数据指标的类比分析,以侧面强化培养学生积极重视与响应我国老龄化设计遗留的责任意识。
第三章节:老年特征與居住环境需求。借以“讲授+讨论+调研”的授课形式,构建老龄用户群体在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行为习惯的各项属性特征,培养学生探索具象尺度观下的老年人体工程学精细化设计内容,并以卡片作业进行支撑,为开展针对性、合理化的养老空间课业实践形成预后期知识储备。
第四章节:老年住宅通用设计。以“讲授+讨论+观摩+调研+实训”的多元授课形式,开展对“通行无障碍设计”“设备系统通用设计”“门窗共通设计”三大适老通用设计体系的十六项设计要点的教学指导工作,辅以成都万科养老服务公司项目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观摩与体验式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创设人文关怀下的养老空间搭建应用型知识桥梁,为课程思政教学输出赋予实践价值内涵。
第五章节:老年住宅套型组合设计。运用“案例分析+研讨”的教学方法,基于住户基本情况,分别从起居室、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阳台、电梯间、单元出入口等内容进行精细化案例分析与课堂研讨,包括对原套型住宅建筑承重结构和管线位置的综合考量,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授课形式促进课业实践方案的落地性与实施度。
第六章节:适老社区环境设计。运用“讲授+研讨+调研”的授课方式,依据老旧社区、商品房社区、养老机构社区的建设短板,教授学生适老社区环境营建的八个原则与五十条设计要点,为课业实践实现“乐龄空间体系与美好老龄设计服务”提供理论支持与路径指导,将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融于项目实践。
五、结语
从反省的角度来思考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老年空间设计在教学方面的转变:课程思政改革带来了老年空间设计总体教学战略方向的改变与拓展。它可以被认为是注重适老设计思想力培育和挑战养老设计教学困境的触发器。课程中引入多向尺度教学指导观,将学生的理论素养、理论水平及改造世界的推动力划为重要的教学评估标尺。人文关怀的引入,不仅产生了以老龄化社会为主线的课题研究主渠道,也产生了课程德育建设的微循环。如何促进人文关怀育人专项指导和如何让新的知识不断渗透到养老空间设计体系,是期待被深化的关键问题。了解并尊重人文关怀与课程思政的“沟通”模式与思维方式,不但能提升养老空间课程教学设计系统与育人管理框架,对新老龄社会常态下的教学工作亦起到持续性推动与指导性作用。
a 杨雪:《为谁而设计?城乡代际关系“毗邻隔离”下的边界之说——以乡村民居建筑设计实践为例》,大众文艺》2019年第16期,第133—135页。
b Age-friendly Ireland,Healthy&Positive Ageing Initiative Preliminary Report,2015.
c Walker A. ,Zaidi A.(2016).New Evidence on Active Ageing in Eurpoe.Intereconomics,51(3),139-144.
d 窦晓璐、约翰、派努斯:《城市与积极老龄化: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杨一帆,张雪永等.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 周燕珉,程晓青等.老年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周燕珉,秦岭.适老社区环境营建图集——从8个原则到50条要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4] 杜鹏,董亭月.促进健康老龄化:理念变革与政策创新——对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的解读[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3-10.
[5] 党俊武.老龄问题研究的转向:从老年学到老龄科学[J].老龄科学研究,2014(2):3-9.
[6] 隋国辉,蔡山彤,黄琳.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基于传统时间银行的改进[J].老龄科学研究,2019(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