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楠
摘 要 新媒体环境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背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最大变量和最大增量。新媒体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同时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渠道,保障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网络空间中的高效传播。新媒体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要着力加强话语主体自身的媒介素养、增话语内容感染力、提高话语形式接受度、扩大话语传播覆盖度,牢牢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将新媒体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8-0039-0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文化发展方向和未来前进道路。新媒体的兴起恰逢其时,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积极推动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既是回应时代的呼声也是满足受众的需求。
1 新媒体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重要背景
自互联网接入我国以来,其发展速度迅猛,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随之兴起的新媒体更是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的种种需求,成为了现实世界以外人们的第二生活空间。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受众的求知渠道、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更深刻变革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场域和传播机理。明晰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方向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传播的前提和客观要求。
1.1 新媒体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这一系列数字显示出当前我国网民群体规模巨大。这一巨大体量中包含着多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和极端重要的教育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以现实场景为主,多以课堂、专题讲座和主流媒体宣传等形式开展。新媒体的出现则将大量受众聚集在网络空间,实现了多元主体、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自由平等交流,极大地消极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权威。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将视线转向新媒体平台。唯有加强新媒体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才能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抵御不良信息对网民们的侵蚀,保障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1.2 新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信息海量化已成为新媒体背景下最显著的特征。尽管当前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大量网络谣言及有害信息充斥其中,但不可否认海量信息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便捷,当中也不乏一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内容的传播不仅能够丰富受众的精神世界,如果加以合理利用,更能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形成補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涌现出来,凭借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得以在网络空间中广为流传。其中,不少用户还将自己身边的抗疫感人事迹上传到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中,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服务者组成的抗疫一线群体加油。正是这类网络空间中的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生动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决心和毅力,彰显了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除了案例补充,新媒体背景下的海量信息还可以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知识补充。例如,在一些视频平台,不少内容账号以发布科普类知识为主,更有像慕课这样的专业平台,涵盖了多学科精品课程,供受众进行学习。在这样的便捷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自主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借鉴各学科优秀思想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实现话语内容的创新。
1.3 新媒体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话语形式是话语内容的载体。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严肃、枯燥、可重复强的话语形式相比,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空间中的话语形式具有不规范性、幽默诙谐等特点,符合当下人们普遍焦虑,在网络空间中释放压力、放松娱乐的心理状态。以网络流行语为例,其是一种在网空间中流行的话语交流方式,除了作为一种话语符号,它更是某一特定圈层的身份证明和情感纽带,深受受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喜爱,近年来已逐渐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由于传播广泛,网络流行语引起了主流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以2019年“饭圈女孩为国出征”事件为例,“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名字叫阿中”“守护全世界最好的阿中”等话题在事件中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甚至发起了“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名字叫阿中”的话题讨论,一经发布就引来了47.2万讨论量和6.8亿阅读量。经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转发宣传,“阿中”这个带有饭圈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瞬间家喻户晓。“阿中”之所以受到主流媒体的承认,关键在于这个名称饱含了“饭圈女孩”这一青年群体对祖国的热爱和维护,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网络流行语从群众中来,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网络流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加以利用,用群众的话语与群众沟通、用群众的文化教育群众,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除了网络流行语,还有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以大众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如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上的国民历史普及漫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该片以漫画形式诠释了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给严肃的历史增添了不少趣味,同时又集历史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于一身,在B站深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喜爱。该片的成功证明了以大众文化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现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版。
1.4 新媒体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渠道
当前随着互联网、数字信息、人工智能、VR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的话语渠道层出不穷,严重挤压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媒体的话语空间,也逐渐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这一变化,虽是危机,也是转机。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意味着话语渠道的拓宽。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高效传播提供了技术和媒介支撑。近年来,“互联网+思政”的教育模式不断在实践中创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一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确证。面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此起彼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到场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公众抗击疫情信心的关键一步。为此,不少网络思政课应运而生,并通过直播的形式与学生和群众见面。不少高校也积极探索疫情期间的“互联网+思政课”模式。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青年讲师团选择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哔哩哔哩平台作为开展线上思政课的主渠道,以直播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有泪点、有特点、有爆点的战“疫”故事。央视新闻也加入了直播大军,24小时直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6 000多万网民成为云“监工”。直播镜头下,展现的是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凝聚的是抗疫信心和抗疫决心。而这正是得益于雷神山医院的千兆网络覆盖,能够稳定接受5G信号,为网友们提供超低延迟的高清画面。
新媒体、新技术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日益走入传统思政课堂中,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鲜活动力。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VR”技术引入了思政课堂,并研发了“重走长征路”“青年马克思演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的思政课素养仿真教育教学产品。当学生们戴上“VR”眼镜,就能通过虚拟现实环境体验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以及红军当年遭遇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教材中的文字转化成了直观、形象的思维材料,使教学手段更丰富、更科学,也更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2 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策略
话语传播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的能力、传播内容的感染力、传播形式的可接受度和传播范围的覆盖度[1]。新媒体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关键要确保教育主体躬身入局,提升话语主体新媒介素养;坚持“贴近”原则,增强话语内容感染力;实现多向互动,增强话语形式接受度;利用融媒体技术,扩大话语传播覆盖度。
2.1 传播主体:确保躬身入局,提升话语主体新媒介素养
新媒体背景下,任何人都不是“局外人”。新媒介素养是所有现代社会公民都应具备的,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求的一种基本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更应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反应时代要求,提高自身新媒介素养,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从传播主体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背景下需要具备的媒介素养包括:
第一,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信息都是经过加工和建构过的,所有信息均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教育者要了解不同媒介的运作方式、语言特征,了解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把关机制,批判性地解读信息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庞杂的信息中精准提炼出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内容。
第二,灵活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该能力的目的在于让话语主体对用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更多的控制权[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当前新兴的媒介技术,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直播等,从技术层面提升教学质量,运用受教育者喜爱的新媒介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增强话语传播主体的亲和力。
2.2 传播内容:坚持“贴近”原则,增强话语内容感染力
在如今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赢得受众“注意力资源”的关键不是话语数量,而是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网络空间话语虽然弥漫着娱乐化、非理性的氛围,但胜在信息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话语内容极具吸引力、感染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思想性和理论性见长,注重“宏大叙事”,但却缺乏人文关怀,鲜少关注现实世界与人的情感世界,因而无法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导致话语传播效力弱。要增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话语内容必须要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受教育者的原则,着力增强话语内容感染力。
贴近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反应客观社会现实,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用理论解决当下社会矛盾。特别要关注引发网络舆论的社会热点话题,它往往与民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反应了民众的关切和诉求,是极具吸引力的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此类话题纳入话语内容体系,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受教育者交流讨论,破解公眾对思想政治教育理性说教、强制灌输的刻板印象,增强话语内容吸引力。贴近生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出发点,利用新媒体中的信息资源,将艰深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大众化,再将新媒体中生活化、大众化的话语内容进一步加工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潜移默化影响受教育者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贴近受教育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以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生存需求、情感需求为前提,放弃空泛的理论说教,真真正正做到为受教育者排忧解难。当前网络空间是受教育者自由表达观点、宣泄情感的出口,作为各种观点与思想的集合地,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关注网民们的行为动态,了解网民们的兴趣和喜好,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受教育者为主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传播方式:实现多向互动,增强话语形式接受度
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以“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为主,由于传播中局限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效果,而在新媒体中,传播方式变为“点对面”,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有效地实现了多向互动[3],受传者更易在互动中自觉接受传播者的话语内容,从而提升话语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言堂”,让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方式受到排斥和抵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将受教育者当成是平等的话语主体,避免高高在上的姿态,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其次可以适当利用网络话语表达形式增强话语亲和力,消除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进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等新媒体与受教育平等对话。此外,增加线上反馈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灌输的认识活动转变为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客体间的多元互动,增强受教育者对话语形式的接受度。
2.4 传播渠道:利用融媒体技术,扩大话语传播覆盖度
融媒体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平台,整合传统媒体与网络、自媒体等新媒体优势与功能,实现传播效果全面优化升级的一种运作模式[4]。以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式的新闻制作宣发运营模式为例,人民日报社在传播渠道整合了报纸、“三微一端”、人民网、户外电子屏等媒体,各媒体将采编中心统一制作的新闻进行加工处理,并向公众发布,该模式实现了全品类媒体与全方位传播的覆盖。在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还首次使用5G加VR技术,带领观众实景观看“两会”现场,推出“两会”数据可视化栏目,让“两会”报道更直观、更生动,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破解长期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就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整合个体的优势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作用,实现话语内容的“合力”推送,扩大话语传播的覆盖度。其次,融媒体技术的核心是“算法”,通过大数据计算,能精准掌握受众的兴趣爱好,实现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提高传播精准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了解不同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现话语内容的精细化投放和精准化传播。
3 结语
总之,新媒体的技术能量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它可以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无限可能。从当前来看,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还未被完全利用,但随着网络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思想政治话语的传播将会更加依赖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也将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如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力提升策略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63-65.
[2]张开,丁飞思.回放与展望:中国媒介素养发展的20年[J].新闻与写作,2020(8):5-12.
[3]刘思彤.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传播,2016(23):22-23,25.
[4]李超民.新时代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