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力持续增强,我国未成年网民比例不断提高。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要切实重视未成年人上网安全问题,共同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屏障,为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轻信红包返利 少女落入“杀鱼盘”圈套
案例:犯罪团伙盯上中小学生
今年4月,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的13岁女孩小盛用妈妈的手机在家中上完网课后,在QQ空间里发现一条名为“周一学生福利党”的消息。信息显示,当天有网红明星过生日,在一个群里马上要发红包返福利。小盛半信半疑地加入了这个群,群里有“发100元返300元、发500元返1000元、发1000元返2888元”的消息。小盛起初并不相信,群主就给她发来“返钱”截图。小盛动心了,因担心被骗,她分5次转了100元,并满怀期待地等待300元的返利,但对方却迟迟没有回复。
小盛心急如焚,为要回已转的100元,先后加“助理”、群主、“财务”为好友,给对方转账6000余元后,还在群主的“指导”下,又转了3万余元,其中29999元是12个月的分期付款,需要每月付款2000多元。小盛根本不懂什么是分期付款,还以为是每月给她返现2000多元。
发现被骗后,小盛妈妈立即带着小盛到永宁县公安局报案。通过侦查,永宁县公安局民警很快锁定了嫌疑人杨某,并在湖南将其抓获。根据该线索,在银川市公安局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永宁县公安局又打掉了一个特大电信网络诈骗团伙。该团伙成员年龄在17至22岁之间,侵害目标均为中小学生。
目前,该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分析:警惕“杀鱼盘”诈骗
此案为一起“杀鱼盘”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该团伙作案手段为通过购买QQ号建群,对事先编造的“网红明星生日宴会发福利”“红包返利”等虚假信息进行“群推”宣传,使更多的QQ未成年网民发现该消息。当时正值广大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利用手机上网课,接触手机时间较往日增加之际。因此,此类信息迅速在未成年人群中扩散。一些未成年人因自身社会阅历浅、防范意识差,便通过手机QQ扫码入群,一步步陷入骗子设下的圈套,通过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最终被骗。
提醒: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
在网络世界里,虚拟因素太多,未成年網民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对网络信息安全认知能力不足。本案中的受害人,看到“发100元返300元、发500元返1000元,发1000元返2888元”这样的常人难以置信的消息都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设下的层层圈套,一步步被骗。所以,家庭、学校、社会一定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
电子货币有着纸币不具备的跨区域“面对面”支付、转账的强大功能。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进行诈骗,很多未成年受害人都是将自己已知账户卡内的现金转空,甚至在不法分子的诱导下将“花呗”“借呗”里的钱都套出来付得一干二净。因此,家长应尽量不要将绑有银行卡或支付宝的手机交给子女上网,如确实无法避免,则要进行安全设置,并将密码保管好。
为做“无犯罪检测” 11岁女孩被骗万余元
案例:11岁女孩被假警察骗万余元
11岁女孩可可平时喜欢在抖音平台上发布、浏览视频。7月底的一天,可可在家玩抖音时,收到一个名为“处理中心”用户发来的私信。对方发了一张警官证的照片,自称是“派出所民警”,并称可可及其父母涉嫌经济犯罪,如要证明清白,就需要进行“机器人检测”。父母都不在家,奶奶在房间午睡,可可担心自己和父母会被警察抓走,便按照对方的指令接受“机器人检测”。
因为可可的微信钱包里没有钱,骗子指引她拿来正在午睡的奶奶的手机,并发来一张二维码图片,让她扫码进入一个微信群。骗子在群内要求可可发红包进行检测,并称检测成功,警察就不会抓人,检测不成功就要一直发红包。可可奶奶微信钱包内的零钱发完后,骗子又指引可可从奶奶绑定的银行卡充值继续发红包。当天下午,可可先后在该微信群内发送红包67个,共被骗走1.3万余元。可可父母回家发现女儿被骗后,立即带着可可到福州市公安局上海派出所报警。
8月中旬,上海派出所在福州市公安局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远赴海南成功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并追回部分钱款。
分析:嫌疑人盯上网络平台未成年用户
经查,上述诈骗团伙首先在抖音平台浏览短视频,专门寻找疑似未成年用户,判定用户是未成年人后,以“处理中心”等容易诱骗未成年人的用户名账号私信被害人,通过冒充警察,以涉嫌犯罪需要验证检测为由实施诈骗,发现被害人“上钩”后,将其拉进临时组建的微信群,要求被害人以发红包的形式接受检测。
提醒:对未成年人要加强资金安全教育
在私信过程中,抖音平台多次提示“涉及私下交易、转账等资金问题,谨慎对待,谨防上当受骗,点击右上角可举报”,但可可因担心自己及父母涉案,未引起重视,民警认为安全教育的缺失是骗子得逞主要原因。日常生活学习中,学校、家长都应时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告诉他们在网络活动中,只要涉及钱款一定要警惕,要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对来历不明的链接、二维码一律不点不扫,如果遇到电信网络诈骗等,一定要及时告诉家长,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同时,家长也应管理好自己的账户、密码,不要轻易将支付密码告知孩子,避免涉世未深的孩子被骗子利用。
小学生拿家长手机玩游戏 电子钱包被骗光
案例:小学生上网被骗2.2万元
9月29日,江西省玉山县公安局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被电信网络诈骗案,受害人被诈骗2.2万元。
经查,9月29日晚,小雨用奶奶的手机对照做作业。完成作业后,他没有把手机还给奶奶,而是偷偷用手机上网玩起了游戏。当天,小雨点进了一个游戏直播间,不久直播间里便有人联系他,称可以免费送他一套游戏皮肤,这让小雨心动不已,随即与对方互加了微信。
聊天时,对方刻意套取小雨的个人信息,小雨将自己是一名小学生等个人信息均如实告知。在知悉小雨“底细”后,对方称赠送游戏皮肤需要交纳“保证金”,并向小雨发来一个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小雨准备扫码付款,却发现自己不知道奶奶的手机支付宝密码。于是,对方指引他,让他找到奶奶的身份证号码,用“找回密码”功能,修改密码进行支付。小雨在手机相册里找到奶奶的身份证照片,输入身份证号码后,手机收到短信验证码,成功修改密码,然后向对方支付1万元。对方接着给小雨发来另一个收款二维码,小雨又向对方支付了1万元,在第三次向对方支付了2000元后,对方将其拉黑。
提醒: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加强有效监管
家长把绑定了银行卡、储存了钱财的手机拿给孩子单独玩,等于把钱财交给孩子自由支配,一不小心就会损失惨重,乃至“倾家荡产”。学校和家长要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应当反复告诫孩子,不要轻信网络陌生人,不得泄露自己和家人的隐私,更不要私自与网络陌生人有钱财交易往来。此外,公民个人身份信息不要储存在手机上,因为如果手机一旦被盗或丢失,被人破解开机密码,手机里又正好存储了机主的身份信息,不法分子配合手机验证码,能轻松“找回”很多密码,这将导致受害人钱财等遭受重大损失。
无抵押低息贷款 女学生网贷遭敲诈
案例:轻信网贷广告遭到威胁
近日,山东省枣庄市公安机关接到报警,被害人陈某(女,16岁,在校学生)被“额度高、无抵押、放款快、利息低”的网络贷款广告吸引,通过QQ交流平台联系嫌疑人吴某进行贷款。
根据对方要求,陈某提供了裸照、贷款视频、联系方式,贷款8000元。但吴某扣除手续费、保证金等费用后,陈某仅仅得到5000元。把钱挥霍一空后,还不上钱的陈某不得不再次向吴某求助,在吴某的“帮助”下,陈某在不同网络借贷平台多次贷款共计4万余元,不断填补越来越大的窟窿。一年多的时间,陈某欠吴某本息7万余元。
眼见陈某无法偿还,吴某便开始雇佣催收人员对陈某展开“全方位”催收,除了“短信轰炸”“电话轰炸”,还威胁要将陈某裸照发给其亲朋好友或发布到社交平台上。
被逼到崩溃的陈某,不得不找家人坦白,让家人帮忙还钱。因害怕亲朋好友收到其裸照信息,陈某休学在家,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遭受严重影响。
提醒:引导未成年人理性消费
本案中,“无门槛”“超低利率”等字眼,最容易打动收入不高、又有大额消费需求的未成年人。不法分子铺天盖地地在网络上投放广告,就等着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上钩。有些青少年经不住诱惑,不假思索地上了“贼船”,当发现有问题时,已经难以抽身。
学校和家长应积极创新和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倡导理性消费,引导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未成年人如有大额消费需求,应当及时与家长沟通,不要自作主张在网络平台申请贷款,更不要盲目相信他人而将自己的隐私泄露。对于已经在网络平台申请贷款的未成年人,要消除恐慌情绪,及时将情况反馈给老师或者家長,及时处理债务。如果遇到敲诈勒索、暴力讨债等违法犯罪行为,一定要及时报警,保留证据,寻求法律保护。
不法分子盯上爱好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网民已经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重点对象,比如,以低价购买游戏装备等理由对爱好网游的未成年人进行诈骗。
手段剖析
1.引流:骗子往往针对未成年人的喜好,在抖音、游戏网站、论坛上发布免费领取“游戏装备、皮肤”等礼包,来吸引他们注意。
2.拉群:冒充客服拉孩子进群,目的是隔绝孩子与外界的联系。
3.扫码:利用孩子急于得到游戏礼包的心理,让他们拿父母的手机扫码操作,谎称用以验证。
4.转账:利用孩子对网络支付、转账的不知道、不了解,一步步诱导他们进行转账,实施诈骗。
而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你是未成年人,需要用你父母的手机扫码领取礼包!”这句话诈的是未成年人,骗的是父母的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