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杰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新时代,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努力将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发扬光大,遵守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觉悟,即高校的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兼顾“育人”、“育心”、“育体”。
学生需亲自参与到身体练习中是体育教学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在各类体育运动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会通过口头表达他们的言行与思想意识,而是通过采取的实际行动展现出来,这也表现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不同点。高校体育教学通常是在操场、体育馆等场地开展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下学生开展有序的各项体育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纪律性、积极性、自觉性、情绪、注意力、学习态度等思想问题与心理活动一目了然。这都有利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抓住这些时机,谆谆教诲,及时指点,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高校体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包括教材内容、体育课的教学常规、课堂组织等部分要详细地安排德育教育的要求、方法、内容。比方说,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时,应将技能点、知识点等内容重点传授给学生,然后提出对应的德育要求、时机与内容,与此同时参考德育教育的手段,将具有示范作用以及榜样作用的参考资料编入教案中,促进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师在编写体育教学教案时应参考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原则以及课程目标,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将体育德育课程设计的更加完善。最新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高校学生在学习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后,能够形成运动爱好与兴趣,逐渐形成锻炼身体的观念,学会简单的运动技能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逐渐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拥有合作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等。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的体育项目会引起肌肉疲劳,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肌肉活动上的优势与潜能,比方说通过简单的握力测试让学生明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能拥有一些收获,引导学生懂得坚持、刻苦。在中长跑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极点”这一概念向学生表达清楚,当学生在跑步过程中遇到“极点”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动用自己的意志力与毅力克服“极点”现象,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美好品质。所以说,教师在设计体育德育课程时,既要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精神力量与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课堂上包含了许多内容,而体育课前、中、后各阶段有许多常规需要遵守,教师需要将守纪律、讲道德、讲礼貌的教育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并将其制度化、常规化,德育教育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渗透进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行动迅速等优秀品质,让学生更好地遵守社会生活的准则,提高学生的纪律性与组织性,让学生逐渐形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奖励优胜、评比、竞赛等方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用到。奖励优胜即奖励在体育比赛中获取胜利的学生,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士气,让学生体会到胜利的欣喜,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未来;评比可以让学生逐渐领会到个人的努力对集体荣誉有怎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激励自己,形成敢于拼搏的竞争精神。
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使用、送还体育器材以及布置器材、场地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教师要将学校各类器材和场地的要求、使用方法以及户外体育器材、场地标志牌上的注意事项与使用方法等为学生讲解清楚,给学生开展爱护公共财物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需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的积极性、自觉性、情绪、注意力、学习态度等,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然后在教材内容、体育课的教学常规、课堂组织等部分详细地安排德育教育的要求、方法、内容,努力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