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元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
以高素质技术技能航运人才培养为目标,课程资源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的组织建构逻辑[1],通过将典型设备置于系统中全面阐述设备与系统的操作与维护,遵循海船轮机员岗位能力递进规律,分层次、分类型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完成任务训练以及拓展学习训练,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安全作业的职业素养,锤炼艰苦奋斗、工匠精神,实现胜任现代船舶机电一体化、大型化、科技化特点的多功能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成立院系和专业二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负责对课程的建设指导、检查和申报验收工作,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制定目标与计划(Plan),组织实施(Do),对建设过程中关键点和最终结果进行检查(Check),纠正偏差,制定下一轮计划(Action),形成有效的课程诊断机制。
落实学院“双向任职,定期交流”的师资培养制度。加强与校企合作中各船公司的合作,为教师上船实践锻炼创造条件,丰富师资队伍的轮机职业背景和国际化视野。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教师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打造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健全和完善校企双向顶岗制度,聘用精通海上业务、具有丰富航运公司管理经验兼具国际化视野的资深高级专家驻校,作为专业发展顾问,指导专业建设。建立教师培养与课程改革的相关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双师素质。
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聘请专家开展“航海文化教育讲堂”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完善课程技能工位,系统开发集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室,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校外对接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企业岗位,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课证融通培养[2]。
课程资源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建构逻辑,通过轮机员岗位管理全面阐述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掌握轮机值班、船上有效沟通交流、船舶辅机操作、油水系统日常操作等任务要求,通过以书面和口语形式熟练使用英语。在应急情况下,能将所有系统由遥控/自动转换为手动控制,对轮机设备运行参数、性能进行分析与记录,从而掌握泵和管系的操作性能及其控制系统技能,遵循海船轮机员岗位能力递进规律。
丰富课程资源,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模拟操作训练模块、上船实习训练模块,包括课程资源、行业规范、专业标准、视频库、动画库、虚拟资源等方面。
(1)行业规范:包括《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等公约法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海船船员培训合格证书签发管理办法》《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及《船员培训管理规则》等国内法规。
(2)专业标准:包括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轮机员岗位适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职能模块)标准、海事师资任职资格标准和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学生适任评估考核标准、船员职务晋升标准。
(3)实船资料:船公司实船设备说明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手册;船舶营运各种应急预案;船公司及船舶安全管理体系(SMS)文件、港口国检查(PSC)、开航前检查、加装燃油等相关船舶各种营运作业文件。
(4)图片资源:各船舶类型、机舱全貌或局部、主辅动力设备系统布置、轮机员工作与生活、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实船柴油机吊缸等维修图片;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周边修造船厂相关图片等。
(5)视频音频:依据轮机职务四个功能模块,通过教师上船等途径分类搜集合作船公司实船设备操作、设备维修保养、轮机员机舱值班以及各种应急预案演练等视频;以校内完善的轮机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为载体,课程为单元,制作符合教学认知规律的系列教学片。
(6)动画资源:将轮机设备的工作原理、复杂内部结构或设备操作情境制作成动画,使原理直观、内部结构外显、操作可视。
(7)行(企)业网站:国际海事组织(IMO)、国内外知名船公司、船级社、海事局、同类院校网站链接。
将船员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和职业素养课组成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最终构建形成基于船员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专项技能的三条主线,同时兼顾从船员岗位支持级、操作级到管理级的三级岗位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依托数字化校园,建立泛在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该课程[3],数字化资源体系不是封闭的,老师和学生们可以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建设,涵盖教学大纲、课程导学、教学日历、评价方式、各情境和单元情境概要、情境导学、授课教案、授课录像、课件、习题、单元测试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案例、典型问题、图片资料、动画资料、过程考核表等。
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模拟、仿真、实际操作,融教学、社会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开发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开放式的轮机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满足课程开发需要。根据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基于船舶辅机不同设备的操作管理,编制项目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编写教材。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参照国际化船员职业资格要求,融入轮机员岗位职业规范,在利用实训室大型船舶实训设备讲解的同时,高度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4],使该课程更加生动逼真,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方便地观察到实船设备的运行过程。
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实行校内考核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双考制”。学生除参加学期末的课程考试外,由学院组织学生按教学进程,参加海事局组织的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技能评估,并以海事局考试中心的考试和评估成绩作为对学生的社会评价结果。改革校内考核形式,建设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电子题库,引入计算机自主阅卷系统,实现教考分离。以学生为中心,质量监控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执行、教学资源的配备使用、教学管理制度执行、顶岗实习运行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评价等所有环节,使船员教育培训全过程可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全周期可追溯。
根据三管轮实船工作过程与工作情境,改变传统授课内容的组织与顺序,以三管轮日常维护保养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设计一系列“模块”和“项目”,完成与实船工作过程相同的一系列工作任务,使教与学有载体。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职业认同感,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网络交流平等、互动的特点,构建起“教师引导、海事专家引领、知行合一”的育人新机制,将具有航海文化色彩的产品嵌入到死板的专业课程中,提高了船舶辅机课程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