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鸣
(金陵科技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9)
2019 年2 月28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 年底提升3.8 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 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 万。①网络的崛起流行,为人们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大大提高了日常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但它的崛起也给社会及当代年轻人带来了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当今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几乎成为了他们除课本之外获得信息和娱乐学习的最主要来源,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其隐蔽性、缺乏可靠性,自由度高,监督性差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并引发网络伦理危机,也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体现着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行为规范和要求。”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行、圣、义、忠、和的提法,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包括仁、义、礼、智、信,核心是仁和义。而网络道德是在网络环境下催生而成的,在《网络伦理》一书中严耕等人给出了他们对网络道德的理解:“所谓网络道德,指的是人们在信息化时代中利用网络信息所发生的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准则”。③伦理,意思是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或人们心目中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而“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感性、非科学、主观情绪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两个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界限不是很清晰,目前已日渐分明,“伦理”是伦理学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网络伦理道德与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可以认为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延伸,是传统伦理道德在新领域中的变形和发展,网络伦理道德是指在各类网络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观念、道德准则。
网络伦理道德是在网络环境下催生而成的,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为适应如今网络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扬长避短,但正如一枚硬币有其两面性,网络因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性而使网络伦理道德在诸多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
(1)自主性。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会受到自身因素、传统思想、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行为会有一定的限制性和被动性,而在网络环境下,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有自主性,受个人意识形态支配,比如有些人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的就转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替代品,有些人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则呈现出不同面貌,正如一枚硬币有其正反面,与现实的社会道德相比较而言,网络伦理道德缺乏相应的约束性、规范性等,也缺乏社会群体的舆论监督,网络失德现象突出。
(2)开放性。现实世界虽然不断有新思想、新观念引入,但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习惯依然根深蒂固,固然其开放性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传统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有效运用,而对网络世界而言,已经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开放性程度大大提高,自由可支配性也越来越大,转而用固定的某一传统伦理道德对网络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就存在操作难的问题。
(3)自律性。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的自律性指的是道德主体借助于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挥自身一定的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意识、想法自觉去践行伦理道德规范,从而把他律为自律,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网络为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人主观需要等而产生,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能自觉地接收各类信息,并进行有效筛选,拥有较强的自律性,但往往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政府打击力度不大,人们甄别信息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拥有更高的自律性,才能增强遵守对各种道德规范的自觉自愿性,获得更多的利益和需求。
21 世纪是网络盛行的时代,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享受、幸福,也带来了痛苦、不安、危机,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呈现逐步递增态势,他们在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各种有益资源和信息的同时,其自身伦理道德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迷失真我。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引用了一幅有意思的漫画: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另外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在网络世界里,人人可以以不同身份出现,也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个人思想,尤其是当今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未成型阶段,极易被一些虚假现象所迷惑,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进而迷失真我,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或做出与身份不合的举动。
(2)价值观偏差。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有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大学生处于半社会半校园的形式,意识和信念还不坚定,对泛滥的网络信息难以进行理性的判断,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容易受到多种文化和各种观念的影响,如果不能进行及时引导教育,自身价值观就会发生错乱、偏差。
(3)心理、人格扭曲。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充分,理想化成分多,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给他们描绘了一幅美好可憧憬的画面,当他们一旦步入社会,面向现实的时候,会与之前心里预想的不一样,内心就会有波澜,甚至心理会有一些扭曲。
(4)伦理危机。网络的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鱼目混珠,学生群体尚未建立健全的价值观念体系,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易被他人误导和利用,从而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上容易发生偏离,易引起一定程度的伦理道德危机,伦理道德的丧失使得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情况严重的容易导致网络犯罪,而且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长期处于人机对话的状态,容易造成他们个人不愿与现实社会的人进行交流,进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步疏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解决网络环境下凸显的大学生伦理道德问题可从几方面进行加强,比如国家层面应加强立法,加大互联网法制建设,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高校层面应重视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对学生“三观”的培养,扩大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社会层面应发挥其舆论引导功能,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管理体系;个人层面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律能力,养成道德自律,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等,但解决这一问题是个复杂过程,因为既要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又不能将能带来便利性的网络一味抹杀,既要一定的规范性,又要考虑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特点,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开展相应调查问卷,以求更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时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考。
注释
① CNNIC 发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③ 邢金宇.青少年网络道德研究[D].长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