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张香桂,郭琪,徐珍珍,孟珊,沈新莲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棉花油菜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4)
苏棉6039 是以MR21 为母本,鲁棉研37 号[1]为父本,杂交后系统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 母本MR21 是本课题经多年连续系选培育的中熟棉花品系,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单株结铃性强,铃大,衣分高且纤维品质优良。 父本鲁棉研37 号为转基因抗棉铃虫品种,单株结铃性强,吐絮畅,纤维品质优良且抗枯萎病、抗黄萎病。 2005 年配制杂交组合;2006―2010 年连续多代单株选择,获得稳定的F7株系;2011―2012 年在江苏省进行多点比较,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以及抗病等特性;2013―2014年参加江苏省常规棉区域试验;2015 年参加江苏省常规棉生产试验;2018 年12 月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18)第343 号],准许在长江流域进行生产应用;2019 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棉20190001)。
苏棉6039 生育期128~139 d,株型较紧凑,株高98.2~109.8 cm,果枝较短、平展,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多,叶片较大,叶色深,果枝始节位7.2~7.4节,单株结铃30.2~36.8 个,铃卵圆形、铃重4.9~5.7 g,衣分 40.5%~42.0%,籽指 10.2~10.9 g,霜前花率77.0%~83.7%,僵瓣率4.8%~9.0%。 出苗一般,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吐絮畅。
2013―2014 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 年结果平均,苏棉 6039 每 667 m2籽棉产量232.8 kg,比对照泗抗 1 号[2]增产 3.9%;皮棉产量96 kg,比对照增产5.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 年皮棉产量均居常规棉参试组第3 位。 2015 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苏棉6039 每667 m2籽棉产量214.5 kg,比对照泗抗1 号减产0.7%;皮棉产量88.7 kg,比对照增产2.9%,皮棉产量水平居参试组第2 位。
2013―2014 年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组织单位委托原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CC 校准),2 年结果平均,苏棉 6039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 28.8 mm,断裂比强度 31.1 cN·tex-1,马克隆值5.3,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8.9%,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2015 年江苏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中,苏棉6039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 mm,断裂比强度29.7 cN·tex-1,马克隆值 5.1,断裂伸长率 8.5%,反射率79.6%,黄色深度7.8,整齐度指数86.6%,纺纱均匀性指数150。
2013―2014 年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组织人工病圃鉴定结果,苏棉6039 枯萎病指14.3,黄萎病指30.2,耐枯萎病、耐黄萎病。2013―2014 年抗棉铃虫鉴定和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株率检测结果,苏棉6039 棉铃虫综合抗性值为39,平均抗级3.3,综合抗级为抗棉铃虫,抗虫株率90%。
适于江苏省枯、黄萎病轻病田区种植。
播种期宜安排在4 月上中旬,采用穴盘育苗,浇足底水,干籽播种,每钵1~2 粒。 齐苗后及时通风、间苗,根据苗情进行化学调控,有效提高成苗率及棉苗素质。
当棉苗二叶一心时,及时进行移栽,根据土地肥力,移栽种植密度以每666.7 m2约2 500 株为宜。
全生育期每666.7m2用尿素35 kg,磷肥50 kg,钾肥25 kg,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前轻后重;并增施基肥、有机肥以及硼肥,结合施肥及时中耕。
全生育期化学调控3 次,初花期每666.7 m2缩节胺纯品用量1.0 g 左右,盛花结铃期每666.7 m2缩节胺纯品用量 2.0 g 左右,打顶后 5~7 d 每666.7 m2缩节胺纯品用量3.0 g 左右; 或者结合防病治虫采取少量多次的化控方式[3]。
苗期及时防治苗病;棉苗移栽时重点防治地下害虫;苗期、蕾期以及盛花期及时防治盲蝽、蚜虫、红蜘蛛、烟粉虱和斜纹夜蛾等病虫;注意棉铃虫的后期防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