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书 张 勇 王永忠 杨永钟 吴琼先
(1.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重庆 408100;2.四川外国语大学体育部 重庆 40003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乡村产业经济振兴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对藏羌彝走廊地区的繁荣是积极的,有利于挖掘文化资源,加快产业转型,转变藏羌彝走廊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转变的背景下,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振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发展的提质增效,对培育健康、积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实现藏羌彝走廊地区的乡村振兴有现实意义[1]。
“藏羌彝走廊”位于我国西部腹地,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等七省区,其中核心区域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2]。主要指我国西部历史上纵贯大西北和大西南以藏、羌、彝三个民族的先民为主体的人口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属民族学概念。由于该区域处于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巴蜀文化、印度文化等多方文化交汇之地,加之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且对外交通不便,形成和保留了丰富多姿、各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典范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拥有众多民族体育项目,因此也派生出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产业。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属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藏羌彝走廊的产业发展。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2014年—2020年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其中2014年—2016年为近期规划,2017年—2020年为中期规划。2018年,西藏自治区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规划自治区段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项目投资将达到43.3亿。2018年11月,四川省文化厅发布首个藏羌彝产业走廊行动计划——《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文旅融合、文化创意、市场主体、市场要素、文化品牌5个方面明确了未来目标和主要任务[3]。
体育文化产业已成为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着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为走廊沿线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
体育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基础的要求相对较高。藏羌彝走廊主要位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4]。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是实现脱贫致富和广大贫困人口的主要矛盾。受此影响,当地人民群众在消费观念上主要还是选择那些对日常生活和生产具有直接带动作用的消费行为,对体育文化产业的消费倾向并不积极。因而不利于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即便是从我国整体的发展状况来说,体育文化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的经济基础薄弱。
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走廊沿线体育文化产业的载体和重要精神源泉。同时,藏羌彝走廊沿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源于古代先民进行的各种仪式类活动,在生活中存在诸多类型的展现形式,如祭祀、特定节日及文化活动仪式等[5]。近些年,在一系列党的惠民政策的引导下,走廊民族地区与外界社会的交流程度逐渐加深,原有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赚钱,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数量锐减。并且,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传统体育项目呈现出衰败的情况。一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导致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次数和质量都在逐渐降低。
体育文化产业是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新型行业,是体育产业跨界融合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6]。整个产业去体育项目本身,还有与此相配套的教育教学、体育传媒、体育旅游、体育产品开发、金融服务、体育赛事等相关链条。当前,藏羌彝走廊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主要体现为简单的体育活动,而与体育文化产业相配套的产业链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动力没有被激发,体育文化产业链的行业影响力不足,不利于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衰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冲击造成的,动摇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根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藏羌彝走廊民族地区要开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新热点,为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打造一个新的存在基础。积极引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原本的宗教祭祀与节庆仪式等功能向现代养生与全民健身进行迁移。将民族传统体育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深入挖掘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人体的养生功能,以养生为主题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加工,通过发展传统体育的养生文化,开辟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新热点。
品牌具有增强区域吸引力与辐射力,提高知名度和强化同行业竞争的一种文化优势。在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与内涵,打造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利用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进行加强品牌营销,借助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自媒体进行品牌推广。如羌族的推杆、羊皮鼓舞,彝族的跳火绳、爬油杆,藏族的吉韧、秀兹等,都是藏羌彝走廊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西南民族地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但就全国而言,知名度则微乎其微[7]。通过整合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打造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利用其品牌优势,吸引外界对于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藏羌彝走廊沿线的政府主管部门,要在民族聚集区或者在其他影响力较大的地区举办民族运动会、民族体育产业博览会、民族体育高级别论坛等,吸引民众对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文化及体育产业的关注,推动藏羌彝走廊地区的开放,为民族地区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资源优势转化为体育品牌优势,收获品牌效益,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能够“走出去”,专业人才和金融投资能够走进来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体育产业的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给出了很多相关扶持政策。藏羌彝走廊应充分利用好政策优势,顺势而为,加快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科技带动战略。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对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有强大的助推作用,通过5G信息技术、VR场景模拟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精端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将直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8]。因而,在体育文化产业的生产研发、销售渠道、品牌宣传、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深入贯彻科技带动战略,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新的能量,拓展潜在市场辐射面。
首先,科学技术带动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人才供给保障。因而应尽快建立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在高校订单化培养适合藏羌彝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将体育文化产业与5G技术、VR场景模拟技术融入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发展民族体育传媒、体育动漫、体育游戏、体育赛事等文化产业。
任何一种民族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存在的文化背景,这是发展民族体育产业的文化源泉。首先,对体育文化来讲,保护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传承。在推动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进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好乡村振兴战略下,贴近一线农村的特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发掘传统体育项目及其背后的体育文化,同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育文化实现全面纪录,为其能流传下来贡献技术力量,也为其寻找发展路径赢得时间。
第二,引入走廊地区的学校教育。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生的日常体育课程,将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一批藏羌彝走廊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校。第三,藏羌彝走廊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其民族性和区域性较为严重,社会影响效能有限,加之部分体育活动风险性较大,人们的参与兴趣也不高。因而,在保持民族体育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藏羌彝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动作要领,锻炼的场地,竞赛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加工改造,充实群众体育以满足更多人群对现代体育运动的需求。
体育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推动藏羌彝走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直接带动体育消费,增强地区市场活力,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完善,是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的基本前提条件。因而,必须根据藏羌彝走廊地区的现实条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藏羌彝走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增加藏羌彝走廊地区的财政投入,全面升级民族的基础配套设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相对较差、基建设施滞后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严重限制了藏羌彝走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9]。资金缺乏是制约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就需要国家财政继续加大对藏羌彝走廊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财政拨款,将相关基建资金合理分配到完善交通、能源物资、信息通讯、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在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项目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全面结合实际,适当减少或直接免除有关项目配套资金。同时,也要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配套资金的大力支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建设水平。第二,庞大的民营企业有更为灵活的市场运行模式和高级管理人才储备。地方政府应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民营资本、更多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将之投入到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建设中。三是构建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藏羌彝民族地区因为思想理念的原因,旧有体制机制束缚了当地百姓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从整个藏羌彝走廊地区的经济社会大局出发,大胆创新,改革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供给侧改革,重点培养一批凸显藏羌彝走廊地区优势的现代化企业,激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助力乡村振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