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秋 郑 晨
(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专业类为单位,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制定的。“国标”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实施专业改革、评价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依据。“国标”指出,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度、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有关信息的数据,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1998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将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等各学科领域的应用统计归并为一起,形成所谓的“大统计”,并把统计学划入理学类,作为理学的一级学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普及和发展统计学知识,掌握统计学思想方法,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应用型统计人才是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认识客观世界客观规律的有力工具,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吉林师范大学在2005年增设了统计学本科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每年面向全国招收约50名左右的学生。经过15年的建设,统计学专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专业累计毕业生数逾500人,遍布全国10余省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统计学专业为例,探索基于国家专业质量标准的统计学专业建设与改革。
培养目标是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要求定位的体现和预期。培养目标需根据毕业要求和毕业需求制定,且能适应毕业需求变化,要有利益方的充分参与,形成制定机制。随着科技的进步,统计学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就统计学专业而言,基于“国标”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统计学专业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统计思想、理论方法及收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吉林师范大学统计学专业于2016年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确定培养总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新的培养方案针对统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修订,制定了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数理基础,系统的统计知识,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及应用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统计知识和计算机工具,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接受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基础训练,培养能够胜任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及IT行业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目标新增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讲道德、有品行、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知行统一。鉴于大数据时代背景,新增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的要求,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为了适应新时代就业压力和了解社会人才需要导向,新增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基础训练内容。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重点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统计学专业已与四平市统计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建立了十余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课程和教学的合作与实践,是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达成与表现,实现了体系与机制的融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融合。以毕业要求为核心,实现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的融合,统领着培养目标的制定和方向,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和持续发展,进而对毕业要求达成改进,对培养目标达成改进。
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围绕统计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需具备知识体系而开设。以现代社会对统计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根据吉林师范大学及地域的基本要求,为加强学生数与形的结合与创新研究,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在第二学期增开2学分的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为学生理论学习和研究需要打下比较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为了更深入理解和拓展微积分知识的应用,在第六学期增开2学分的实变函数课程。在第五学期增开2学分的数据模型与决策课程,意在加强学生的建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删掉2013版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会计学课程和国民经济核算课程,使统计学专业办学方向更加突出,增加更适合统计学办学方向的课程,保证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产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以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统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遵循以下原则:学生从大一开始从课堂以及实践活动中汲取知识,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实践专家,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和多元模式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竞争力,我们称之为沉浸式能力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中,从第三学期开始即设置实践性课程,譬如:问卷设计与调研、统计学综合实验等课程,着重培养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洞察专业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中国慕课大会发出高等教育改革的信号: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方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MOOC教育普及的时代,授课方式由灌输式教学转化为现场教学,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也将转化为知识导向式教育。以打造金课为导向,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统计专业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切实的改革,使学生更适应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统计研究工作或开创性工作。统计专业以毕业要求为目标,以能力考核为主,循序渐进进行教法改革,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现已有省级在线课程1门,校级在线课程2门。加强课内课外融合,由接收式学习模式变为自主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开展知识应用实践,分组制作讨论成果,演讲并上传网络展示。统计专业教师要做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毕业要求目标,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导向,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并进行实际的操作,形成解决问题的一整套方案,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解读案例中的要点,并认识案例的指导性意义,进行案例点评,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方案评估,所以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评估能力。支持学生学以致用,设立论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写作,支持学生投稿。
统计专业倡导教法改革,并逐步落实考法改革,使考试以成绩为主变成以知识考核、能力考核和素养考核为主的测试。以评价找不足,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发展。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评价体系,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待考核知识点,进行过程考核。过程考核的重点在于“过程”,即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给出中期认知,教师进行引导和评估,指出学生的认知不足,并让学生在知识点完全讲解后,再针对中期认知进行提升,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挖掘能力和问题评估能力,真正达到过程性考核的目的。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最大的学习收获。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教师鼓动学生尽可能针对教师给出的“焦点问题”提问,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锻炼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导学,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自由讨论,讨论流程为:问题设计、信息搜集、问题分析、知识点融合、提出解决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专业引导,可以用知识点综述、思维导图等方式来进行评估。以数理统计课程为例,在讲授直方图一节时,核心知识点在课堂上强调后,教师可以设定实践任务,让学生深入实习实践基地进行调研并进行专业数据搜集。学生们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给出可行的数据分析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指导下一步实践活动。图1即为学生对统计学专业2016级和2017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后做出的饼形分析图。
类似的实践活动还具有延续性。在讲授统计分析方法时,学生可以拿出搜集来的数据继续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并以小组讨论方式阐述、深刻理解每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应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在得到分析结果后,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当前分析数据过程及结果的思维导图,进行实践活动的评估。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升沟通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统计学专业建设与改革需着眼于社会需求,紧跟学术发展前沿,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导向,进行持续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力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统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