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图书馆与农民工的暖心故事看公共图书馆的包容精神

2020-01-08 15:34吴建中
图书馆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包容性东莞农民工

吴建中

这几天,东莞图书馆与农民工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媒介事件”。有感而发,我从图书馆包容服务的角度谈一点想法。

公共图书馆从作为社会机构存在的第一天起,就高高地举起了包容性的旗帜。政府之所以将公共图书馆列为社会机构,并将免费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就是希望公共图书馆承担起普及大众教育、公平获取信息的社会责任。公共图书馆直接或间接地为提升公众综合素养提供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包容性基础架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年来,东莞图书馆在包容性服务方面有很多精彩案例。王子舟教授最近披露,东莞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网购火车票的服务,引起过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一服务超越了图书馆专业范围[1]。对东莞图书馆的这一服务,我也是举双手赞成的。2013年1月,《文汇报》就铁道部推出网上购票问题对我进行采访,我强调政府在推进网上服务的同时,要照顾好那些处于“数字鸿沟”另一边的人[2],当时我提出公共图书馆也应配合做些有益的服务,但刊登时没有了这方面的内容。

对公共图书馆来说,为农民工提供网购火车票的服务不是一项常规服务,但当社会一部分人还处在“数字鸿沟”的另一端,他们没有能力、没有准备接受新型服务的时候,东莞图书馆站出来开展这一服务,体现了图书馆人的包容精神,东莞图书馆的同事们没有想那么多,而是先干起来再说。正是由于他们有着“时刻准备着”的服务意识,这次农民工的暖心事迹发生在他们身上,这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反映的是公共图书馆的包容精神。

我顺着这一思路再谈几点:

第一,倡导包容,从根本上做文章。图书馆不分大小,都要把包容放在重要位置。上海图书馆东馆在理念设计的时候提出“3i”转型战略,其中一个“i”是“inclusiveness”即“包容”。包容是一种精神,不是做一两篇表面文章,而是要将它渗透到整个管理与服务之中。在建筑领域,流行两幅讲包容的经典画面:一幅是三位年龄不同的人望着窗外,有两位因为够不到,脚下垫了不同高低的板凳;另一幅是整个窗户变成了落地窗,这样三个人都不需要垫高了。包容有很多方式,而最重要的是扫除影响公平的障碍。有包容性意识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扫除障碍,如何去填平鸿沟。在包容性服务方面,图书馆可发挥的空间很大,东莞图书馆与农民工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图书馆要树立包容意识,提升包容精神,创造更多有利于公平和包容的各类公共服务。

第二,创新服务,在全素养教育上下功夫。图书馆服务要创新,不能停留在传统借阅服务上,要提供包括信息素养、数字素养、职业素养等多元素养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国际图联在《图书馆与发展声明》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教育状况、开发新技能、寻求工作职位、建立企业、做出有关农业和健康的明智决策或洞察环境问题”[3]。东莞图书馆这些年来在阅读推广上开展的很多服务活动都超越了图书阅读的范围,在全国图书馆阅读推广上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第三,挖掘资源,在服务创新上求实效。这些年我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渐完备起来。在新常态下,如何充分地运用好公共资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以图书馆为例,不少图书馆都有比较完备的展示空间和专业级的多媒体空间,但这些资源和设施利用率不高。除了信息资源以外,空间也是可利用的资源。现在公共图书馆的活动范围都有很大的拓展,与其他公共文化和教育领域有不少交叉,图书馆可以更主动地发挥空间资源优势,将这些场所开放给社区和学校,让社会大众更好地共享公共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包容性东莞农民工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