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琴 沈 娜 向灵芝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重庆 400074)
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的第一个野外实习,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将对后续实习课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断优化和改进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是夯实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功底的重要环节。
传统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都比较单一。传统的野外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带领学生沿着几条制定的实习路线,观察实习需要完成的内容。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达观察点后,给学生讲解需要观察的内容,并对观察点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地貌特征等进行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实习过程中,学生一边听一边记笔记,在完成路线观察后整理野外实习簿[2]。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听和记的状态,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虽然学生的野外实习簿整理得都很整齐[3],但是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并且,传统的实习以教学班为单位,每一个教学班配备一位指导教师。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形成的实习队伍较长,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听课,甚至听不见。因此,整个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实习完后的较短时间内就忘记了所学的知识。
传统的实习成绩由考勤、野外记录和实习报告三部分成绩组成。这种模式不能监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情况,评价结果也不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还会导致出现抄袭报告的现象。因此,很难激起学生对野外实习的兴趣[4]。
这种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指导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学生是被动参与者。尽管教师给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知识,但对于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的学生能够吸收多少,教师无法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也无法体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度。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削弱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2]。
针对目前地质认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野外实习教学的特征,以及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团队重新设计了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方案,以解决传统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改变实习人数分配模式。教学团队调整指导教师人员配备人数,每个教学班至少配备2 名指导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超过15 人,每组至少配备1 名指导教师。合理师生比,可以充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做到有问必答,以及一对一地指导。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从而更好地完成实习教学。
(二)实习内容提前预习。学生到实习基地后,指导教师利用实习基地的地质沙盘模型,给学生详细讲解整个实习区域的概况、地质特征。通过对沙盘模型的观摩学习,学生可以回顾理论课所学知识,弄清楚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建立起实习的基本框架,对整个实习区有基本的认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后续实习教学的效率。在每次出野外的前一天晚上,教师利用沙盘模型讲解第二天要实习的路线和内容。在这过程中,如果学生有疑惑不解之处,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探讨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施行每天现场考核的方式。在现场讲解和观察完成后,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逐个考核,每个实习点位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不固定,由教师根据观察的内容提问,同时检查每位学生的野外记录情况。这样,教师可以即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如果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差,存在的问题较严重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现场重新复核,直到考核合格为止。教师在现场要给出考核成绩。现场考核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督促每位学生都认真仔细观察,杜绝弄虚作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到现场操作技能的部分,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都进行现场实地操作,保证每位学生都要学会野外技能操作,并在实习的最后一天进行野外技能现场考核,给出评定成绩。
(四)每天的实习记录及时整理。实习期间的每天晚上,指导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当天所有实习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教师全程辅导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实习存在的遗留问题,和学生讨论所提出见解的合理性,共同探究科学问题。并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预习第二天实习路线的教学内容,给出第二天实习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整理完每天的记录后,教师带领学生到沙盘模型室对着地质模型回顾知识,做到温故而知识,从而让学生将沙盘模型和实体空间联系起来,建立起地质体的立体空间感。同时,教师需批阅学生当天的实习记录,并给出评定成绩。
(五)编写实习报告和进行实习答辩。通过编写实习报告,学生可以将整个实习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实习报告中要求写实习感悟。通过感悟内容,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到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以及学习态度,以便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答辩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同时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答辩按组进行,每组成员不超过5 人,分为PPT 制作、答辩、回答问题3 个环节。教师给出课程内容后,全组成员共同参与PPT 制作。教师随机抽取1 名学生讲解PPT 的内容,同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但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要回答问题。PPT 的制作、讲述和回答问题各占答辩成绩的50%。答辩实行同组成员同成绩。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全员参与性,培养了团队集体协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精神。
(六)一对一谈心。在野外实习完成后,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交流实习感悟。教师可以考核仪器操作技能中须注意的事项,同时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
(七)考核成绩构成。传统的考核成绩由考勤、野外记录和实习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整个评价流于形式,实习成绩很难拉开档次[2],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的考核成绩由野外技能、现场记录、现场考核、实习报告和答辩五部分成绩组成。新的考核成绩能充分体现考核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考核分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野外实习阶段、日志整理阶段及答辩阶段中的表现。考核过程的多样化充分保障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团队在认识到传统的地质认识实习教学法存在一些不足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学体系模式。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思考问题,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工作精神。完整的考核体系有理有据,考核成绩结果合理可靠。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调动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学生在野外实习的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