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020-01-08 12:25:3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政治课课程思政思政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61)

1 课程思政

课程思想政治内涵现状,对于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官方和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研究者已达成一定共识。狭义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职院校所有课程中。从时间的角度看,广义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从主要的角度看,不仅教师、辅导员有育人的责任,还有管理者的责任,学校的管理人员甚至后勤服务人员。从空间的角度看,我们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注重网络空间和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范围、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教育。”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渗透和暗示的方法,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有效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性和隐蔽性,是与思想政治课等显性教育相对应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课主渠道向主渠道的转变“课程思想政治课”的立体化教育。

2 教师专业发展

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讨论和理解。哈格里夫斯和福兰认为,教师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自我理解和生态变化。教师知识技能的发展成为教师职业最基本的能力,自我理解和生态变革成为教师职业的主体。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技术维度,还应包括道德、政治和情感等维度。从两位学者的观点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成长,通过学习和训练不断接受新知识。然后继续实践,以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一个迭代过程。有学者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将教师专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他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要关注该专业的发展历史、资格认定和专业地位。本文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由低到高,逐步达到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

3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3.1 教师政治理论意识不强

近年来教师政治理论意识不强,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思想政治部、学习工程部、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专业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上。他们应该把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作为大纲之外的内容,逃避应负的教育,缺乏育人的责任意识。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削弱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教育越来越偏离德育的轨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显然不同于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爱心的好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导者的要求,学识报国,不利于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院校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想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受西方不良思想、畸形思想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理论学习放松,导致政治敏感度低、理想信念弱化的现象。部分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淡薄,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发表不当言论,严重动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地位,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人格魅力。

3.2 教师挖掘思政资源能力不足

教师缺乏开发思想政治资源的能力,缺乏具有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能力的专业教师。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调查,专业教师普遍反映思想政治建设十分重要。但是,如何促进思想政治建设,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因素,目前还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难以与专业课相结合,如何挖掘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也不明确。在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中,存在着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课程思想政治建设需要面对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高职院校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和实现知识教学与价值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效果。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挖掘、系统梳理和准确确定的力度不够。他们只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重视知识真理教育和学术讨论,忽视价值观和情感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衔接,专业课程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不均衡。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深度融合,但大多还处于局部零星探索阶段,无法形成有效的总体设计。要精心选择试点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价值元素,进一步加强探索,善于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可推广的总体方案。

3.3 教师缺乏协同育人理念

教师缺乏协同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教师与课程形成协同效应,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中,存在观念狭隘、职责分工不清、沟通沟通不畅等问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教授自己的专业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好的。不应与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价值取向和日常表现。他们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形成“同心圆”的价值导向,打破了两张皮现象。同时,高职院校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协作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这也是专业教师不能有效实现协同教育的因素之一。在实施协同教育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奖惩制度缺失等严重问题,评价标准和评价标准严重,模糊现象不能形成联合管理、协同教育的良好局面。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刚性的制度指标,对所有教师的协同教育进行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使全体教师都能有效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3.4 教师创新能力不足

“课程”观念淡薄“思想政治教育”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因素挖掘能力,这就要求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然而,在日常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全过程的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不善于寻找思政内容渗透的结合点。不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无法将专业课程中蕴含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学习中,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猜你喜欢
政治课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6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8
如何上好政治课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