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燕
(重庆市酉阳县板桥乡中心小学校 重庆酉阳 409800)
客观地讲,学校教育的价值是让学生拥有知识、见识,让学生能够在“厚积薄发”中产生质变与量变。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育者,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坚持实施核心素养教育,进而展现教师的教育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元素、生活元素,进而促使小学生生成感知能力,让小学生能在一次次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学习情感、思想,学习生活。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应用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才能放开思绪、敞开心扉,生成语文素养。我们只有做出改变,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比其他教育者,笔者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教书匠”。在笔者看来,能够成为合格的“教书匠”,说明教者的专业能力已经可以得到学生的肯定。我们要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教材对我们而言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由文字组成的课本,而是有个性化的思想、个性化情感的人文性的资源。只有成为合格的“教书匠”,我们才能在引领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我们的学生需要拥有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予学生的往往是比“文字”丰富得多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守株待兔故事的动画短视频,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这一道理,从而引导学生要好好学习,最终才能有所收获。笔者认为这种氛围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才是“本色化”的。[1]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将学生定位成“听话”的好孩子,但却很少将孩子定位成能够“主动学习”的好孩子。在这种认知中,我们往往放不开手,学生只能“倾听”,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并不相信小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在笔者看来,“雏鸟不振翅就永远学不会高飞”,学生“不经历风雨就只能是温室中的花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放开手,让小学生参与“先学后教”的学习活动,形成信息素养,拥有学习方法,进而转变为可以搜集、整理、统计、反思应用学习资源的学习者,成长为“雄鹰”“大树”。例如,教师可通过设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还可基于学生兴趣对教学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像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图片等等。不论哪一种预习方式,都能使学生更加关注课文,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詹天佑这个人以及他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教师可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与詹天佑相关的资料,包括其生平、名言、人物故事、图片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詹天佑,从而在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认知中,小学生“听不懂大道理”,所以学习时只需要能“记住”就好。在贯彻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转变对学生的看法。此时,我们会发现,小学生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有能力得多,他们是可以学好小学语文的。[2]
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特点。在笔者看来,小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展现出自己的想象力,就会不断产生好奇心,进而调动思维,采取行动来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学习兴趣的生成是促使小学生转变为主动性学习者的基础。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小学课文大多比较生动有趣,且篇幅短小,还有许多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掺杂在其中。这些生动有趣的课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去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让学生去思考“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怎么做、从角色中得到了那些启发”等问题。其实,学生不仅需要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的“问问题”,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问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形成核心素养。[3]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应该和知识的教学目标放在同样的位置上。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德育教育目标、生活常识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目标。毕竟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是现实生活的主要成员,他们需要拥有“生活能力”,能够在点点滴滴的学习活动中拥有生活见识、幸福感。基于此,我们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将审美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例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感受作者的精神信仰和文章中作者要传达的人文情怀之美。在学习文章《日月潭》时,作者对日月潭是这样描述的,“日月潭很美,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将自身深厚的感情寄托到了文章当中。作者对日月潭和台湾的整体维护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维护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综上所述,在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对学生的内在生成影响,对学生的未来进行预设,帮助学生不断地从“量变”转变为“质变”,进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