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容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三小学校 重庆南川 408400)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除了在课堂上以教材为中心实施教学外,还要拓展学生的学习面,让学生借助日常生活来学习语文知识。其实,生活是一个大熔炉[1]。只有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语文教学才能发挥实效。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很多。语文教师平时关注的大多是课文中字、词、句的书写,还有对课内阅读文章的分析和讲解。其实,语文的教学方向有很多个。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课本之中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把学习语文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阅读教学能够传递更多的语文知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增加文学素养。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成为老师眼中的优秀者。教师对某一个学生的表扬能让他们都关注这个学生[2]。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对那些阅读课外书比较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掀起全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激情。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坚持下来,或坚持的时间短,为了让众多学生都投入到课外阅读中来,语文教师可以定期询问学生的阅读情况,为那些阅读积极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如讲一讲印象最深的故事等,让学生感受到在班上讲故事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来刺激学生,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语文的教学重在积累[3]。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内的文章来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内文章的品析,让学生在课下阅读相关书籍、文章,也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作者,让学生对某一位名家的作品产生兴趣,进而主动阅读。由于小学生的兴趣持续性较弱,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等活动来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内在动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等,让小学生也能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生成丰富的学习体验。另外,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阅读的书目也在逐步增多。为了激励学生坚持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曾经读过的书都一一记录下来,形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现在网络发达,为学生记录他们的阅读成果非常简单。教师可以让家长通过微信来记录孩子的阅读书目,进而让学生生成相关的素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还不懂得语文阅读的方法,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家长每天发朋友圈的方式来监督学生养成定时阅读的良好习惯。期间,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语、好的段落记录下来,为今后的写作服务。在点滴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育人”,也“育心”。把读写结合起来是小学高年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写。为了加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在班上展示自己写的小文章,或把那些写得非常好的文章制成班级小报传阅。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时,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激动的。教师要让学生把内心的这种激动变成学习上的动力,让学生把更大的激情投入到阅读中去。
一个人的思维是比较狭隘的。要想让学生打开思路,教师就要注重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小学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相比其他学习空间,这种合作氛围的学习空间最贴合“小”学生。他们会因为拥有了积极的心态,而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最大程度提高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语文老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从中心句着手,让学生知道怎样思考。在学生有了疑问之后,“互动”就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而在群体中激活个人价值之后,“自主阅读”也会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让小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其生成语文学习素养,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核心素养。教师指导学生生成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为学生营造未来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增长见识、解读生活、生成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拥有了“阅读能力”,才可能成长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