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伴交往的问题及对策

2020-01-08 11:51
科学咨询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同伴青少年心理

岳 晓

(云南省腾冲市第一中学 云南腾冲 679100)

青少年期被喻为个体心理发展的“断乳期”[1],一般在11岁至18岁之间,其中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2]。步入青少年期的学生生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在青少年期,学生逐渐疏远父母,更多地走到同伴中去。可以说,与同龄人的交往在其日常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另外,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和情感发生具有独特的、成年人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青少年同伴交往的问题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同辈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而自发形成的彼此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3]。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此时的人际关系和儿童时期有了显著的变化,对父母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少,而对与同伴建立的关系的依赖却逐渐增强。此时,同伴交往成为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主体。但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的同伴交往障碍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因为青少年社会阅历少,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认知上容易片面,所以,他们常常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一旦同伴与理想标准不相符,他们就往往会产生心理落差。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感情丰富,情绪波动大,有时对人和事过于敏感,缺乏客观和全面的了解,同伴交往缺乏稳定性[4]。有些青少年由于性格内向,或自卑、自傲、孤僻等性格原因交不到朋友,还有一部分青少年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虽然想主动建立同伴关系,但不知从何做起,总感到没有机会。这些原因都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不良影响。

二、青少年同伴交往障碍的原因

(一)心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个性发展的心理基础[5],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少年期是人由儿童的不成熟状态走向成人的成熟状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他们疏远、漠视,甚至反叛成年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种被理解、接纳或认可的需要。因此,相比从前,他们更重视同伴关系,希望寻找到可以倾听、信任、尊重的同伴。青少年在同伴交往中被接纳、认可,会获得一种归属感、依赖感和安全感,从而更积极地建立同伴交往。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孤僻、冷漠、压抑等,往往建立不了同伴关系,也就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

(二)家庭

首先,以前的家庭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年人和多个儿童构成。这种家庭结构让青少年有了跟兄弟姐妹交往的经历,能够学到一些分享、迁就忍让、相互提携的品质。而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核心。这样的家庭结构减少了他们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水平交往,只剩下和长辈之间的垂直交往。而长辈对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在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一种误区:家长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生活常识。因此,学生周末大多忙着在“题海”中遨游,和同伴交往的时间减少。还有家长限制孩子的交友,担心他们交上不良的朋友。可见,家教观念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也有很大的影响。最后,父母本身的人格特征、交友行为和观念也会对孩子的同伴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父母外向,喜欢与人交往,一方面,为孩子交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交友活动。

(三)学校

青少年期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是学生同伴交往的重要场所[6]。在学校,课堂教学的交往结构、教材和教学理念都对学生的同伴交往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课堂上一般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同伴关系一般集中于同桌及前后排。如果班主任经常调换座位或教师经常转变教学的讨论模式,学生的同伴关系圈就会扩大。其次,教材是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学生应该体味其中的价值观念,并内化为自身为人处事的方法。可是,当前的教材缺乏现实生活的案例和直接投射,让学生感觉离自身生活较远,对他们的行为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最后,学校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同伴关系。如果学校重视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那么,青少年的交往障碍应该会极少出现;而如果学校推崇应试教育,学生的一些正常交往被取消和禁止,那么,青少年的同伴交往就肯定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青少年同伴交往的教育对策

(一)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感和交往技能

针对部分青少年由于自身性格原因和交往技能的匮乏导致交往障碍的问题,学校应当开设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障碍。在课程的教授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良的心理状态对生活的影响,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培养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需要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心他人。这不仅对他们的同伴交往有积极作用,而且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进行人际交往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二)丰富交往的实践活动,创造同伴交往的环境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集体评比之类的教学环节。这些环节必须通过小组成员的团结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或取得优秀成绩。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运用学到的交往技巧相互沟通,共同解决一些问题。另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外,还要设计、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野外郊游、社会调查、话剧表演等。这样的活动往往有利于学生扩大同伴关系圈,内化各种积极情感和交往技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如何化解人际冲突的矛盾,最终真正掌握人际交往能力。

(三)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秉持家校一体的教育立场

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如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立场和教育观念不一致的话,他们往往会产生迷惑心理,进而妨碍到他们的同伴交往。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当关注学生的交往,及时与其沟通。如果发现交往中的问题,在尊重青少年的前提下,教师或家长应通过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指导。总之,只有秉持家校一体的教育立场,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同伴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青少年发明家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寻找失散的同伴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