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品质统计智库队伍的路径探索

2020-01-08 11:46:49□陶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12期
关键词:智库队伍基层

□陶 晨

江苏省南通市统计局自2017年提出统计“双库”建设行动计划,建设一支高品质的统计智库队伍成为打造高端统计智库最基础、最根本的力量。在市统计局构建智库团队的设想中,人员构成分为高端、中端和基础端三个层次,其中中端和基础端所涵盖的群体范围侧重于市县统计部门骨干力量、乡镇(街道)首席统计师。此次调研旨在探索打造一支高标准、高素质的统计智库队伍,为统计部门更好践行服务发展的历史使命、更高质量推动工作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基层调研的基本情况

基层普遍认为,统计智库建设是新时代统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人”的问题是统计智库建设中的核心因素。基层反映的情况总的来说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基层人员力量和智库人才力量的矛盾。目前区、街道一级面临统计人员紧缺的普遍问题,特别是街道反映,开展统计工作的首要前提是解决人手的问题,至于人员的专业背景、能力素养等都是后续考虑的事项,“有人即可”成为基层的最大诉求。而统计智库队伍主要基于统计部门的骨干力量,这部分力量往往是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统计人才。对于基层而言,一方面难有充足的人员力量作保障,另一方面更难有符合智库要求的人才力量作后备。

二是基层职能定位与智库功能定位的矛盾。基层认为,统计智库特别高端智库的建设目标层次高、要求高。“智”的功能体现不只是在于统计数据的精准性分析,还在于对策建议的前瞻性思考。长期以来,基层统计部门职能建设的侧重点是建好统计数库,对于统计智库建设的思考较少,广大统计人员难以跳出“定期做报表、定式写分析”的思想认知,因此在做好统计工作的站位格局、视野思维、能力本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三是基层工作质效与智库服务质效的矛盾。智库服务的质效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智库产品所发挥的作用上。一方面,目前区县一级的统计产品以纯数据产品居多,智库型产品数量少,且通常以信息分析、统计专报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许多乡镇、街道除完成基本的统计报表、统计调查任务外,一般不提供具有提升性的统计服务,如分析研究、编印统计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基层部门之间在统计数据共享的时效和范围上还存在一定的壁垒,因此对于统计数据的趋势性、广阔性、融合性分析研究还不深刻,对党政领导的决策支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基层希望市一级统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建设全市统计智库队伍的引领作用,在人员构成上,充分吸收优秀企业家、经济统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部门精干的统计人员;在业务建设上,加强综合性、高层次、广覆盖的知识培训,避免培训的“短期性”“局限性”,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在制度建设上,能够广泛运用组织、人社等部门的政策红利,为智库团队吸收人才、激励奖励人才提供保障。

|关于建设高品质统计智库队伍“五个维度”的思考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统计,高质量统计需要高品质统计智库。这个“高品质”,是智库人员自身素质的“高品质”,更是智库影响效应的“高品质”。因此,统计智库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聚集人才的简单操作,而是一项体系化的工程。

(一)思想建设是统计智库队伍的“引航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建设是建好任何一支队伍的基础性建设,统计智库队伍也不例外。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统计智库人才,首先在思想上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站位。统计智库建设不单纯是一项业务建设,更是统计担当服务发展使命的重要载体。这就决定了智库队伍在思想认知上不能仅局限于对统计业务的熟悉和理解,而是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国家大政方针、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统计改革发展大局的跟进掌握。二是视角。许多专业化统计人才,多年来在本专业、本领域有着较高的造诣,而智库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智库队伍需要有综合性的观察和思考,跳出自身的专业局限、部门局限和“就数据论数据”的局限,以“大统计”的融合视角开展工作。三是心态。成为统计智库队伍中的一员,意味着面临了高于日常工作的要求和多于日常工作的任务。目前,对于激励奖励机制在智库队伍建设中如何落地暂未有更多实质性措施,如何摆正心态,正确看待日常工作与服务发展的关系,以奉献的精神为统计智库贡献力量,这是建设统计智库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能力建设是统计智库队伍的“压舱石”

能力建设是统计智库队伍的最重要基石,直接关系到智库队伍的整体素质。从各方的普遍共识看来,统计智库队伍所需的人才应是多领域知识技能、多样化专业背景、多岗位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至少具备三种能力。一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记录者,统计必须紧跟新时代,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统计人需要及时不断地学习新思想、新政策、新知识、新技能,在统计工作中体现新理念,在分析研判中体现新发展。二是用活数据的挖掘能力。用数据是统计人的基本功。而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具备一定的信息化云技术操作技能,学会运用大数据的特点整合统计数据资源,用活数据、反映数据,则是成为统计智库的必修课。三是敏锐精准的研判能力。如果说统计数据是一个定量的事物,那么作为智库作用发挥出来的就应该是定性的事物,是基于统计数据作出的观点判断和论证阐述,这种研判要对形势有敏锐的观察力,继而才能达到对数据的准确分析。

(三)平台建设是统计智库队伍的“引擎器”

平台建设对于统计智库队伍而言是一种鞭策、一种推动。要时常鞭策、时常推动,才能不断激发智库队伍潜能、培育智库队伍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平台建设需要高频率。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的结合运用,依托三类平台可以实现高频率。一是学习平台。这是“你教我学”的“一对多”方式,既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实体性培训,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这类平台的优势是覆盖人群层次较广、方式自主,时间相对灵活。二是研讨平台。这是“互相交流”的“多对多”方式,可以通过举办一定规模的“线下”或“线上”论坛,发表观点、提出疑问。这类平台的优势是实现互动,特别是“线上”论坛可以实现实时互动。三是展示平台。这是“成果反映”的“多对多”方式,可以通过论文课题评选的方式相互借鉴。这类平台的优势是拓展深度、展现成果。南通在第三类平台建设上有着较好的实践,包括论文、课题、优秀统计分析评选等三大科研活动坚持了10多年,在市县两级层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说,由于评选活动需要以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作前提,这些成果花费精力多、耗费时间长,因此决定了这一类平台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实现较多频次的建设。因而,三类平台的错位运用不失为更好的方法。

(四)产品建设是统计智库队伍的“试金石”

智库产品是统计智库队伍的成果体现,是评判智库作用的首要标准。然而从交流的情况看,基层对于智库产品的界定还存在一定误区:比如统计产品都是统计智库产品,比如将统计数据文字化的产品就是统计智库产品。根据智库产品的内涵来看,统计智库产品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思想性。统计智库产品首先必须是深刻的,需要有经过思考得出的内容。因此“就数据展现数据”的纯统计数据产品,或是基于数据表面作出现象描述的统计文字产品,不能称之为统计智库产品。二是前瞻性。统计智库产品除了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性素材外,还需要站得高、看得远,以全局视野明确一定的方向性、预判性和建议性。其中,对策建议是过往统计产品中较为薄弱的内容,在统计智库产品中,建议功能需要从过去的“千篇一律”、“大而化之”向针对性、操作性转变。三是指导性。统计智库产品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因此,统计智库产品需要“接地气”,既要有理论性、学术性的统计研究,更要能提供“如何做”的具体实践办法。

(五)制度建设是统计智库队伍的“稳定剂”

制度建设是统计智库队伍建设的依据,贯穿于上述四项建设始终,是智库队伍能够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说到底,统计智库队伍的建设需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包括组织架构的标准、人才选择的标准、人才培养的标准、平台运行的标准、产品质量的标准、经费保障的标准、奖励激励的标准等等。制度的建立完善,目的在于保证工作举措常态化、有依据地落地实施,避免理念设想无疾而终。当前较为迫切的,是要建立起统计智库队伍中的一支核心力量,即专家库(南通市统计局拟定为30-40人规模的首席分析师团队)。将专家库的力量发挥到人才选择、活动开展、产品指导、成果评判的各个领域,逐步完善起整个队伍建设的框架体系。

|需要关注的问题

根据南通近年来的建设实践,加上基层反映的情况,统计智库队伍建设存在着两个相对隐性的问题,在过去的思考中并未真正重视起来,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智库建设的长期性和完整性。

一是“制约因素”。目前,党委政府为推进地方高质量发展,增强了以考核为指挥棒的督导作用。但下沉至基层,特别是在乡镇、街道层面,党政领导对于统计工作的定位,是辅助考核的工具,而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工具,因此关心的只是统计数据的考核结果,而非统计数据的生产过程,继而并不重视统计的服务功能和服务产品。这对于广大的基层统计人员来说,不仅抑制了提供统计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会在思想认识上认为统计智库建设“可有可无”。

二是“空白因素”。在谋划统计智库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关注点只是聚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数据领域,而忽视了统计事业自身的发展,对于统计智库如何推进统计改革发展的思考属于“缺失”的一部分内容。统计智库固然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领导决策发挥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发挥基于一个前提,就是统计自身是否有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方法制度体系、指标体系、监测体系等等来高质量地发挥统计的功能。因此,统计智库队伍中,需要吸收对统计工作本身有研究、有见解的人才,也需要形成对统计改革发展有思考、有见地的智库产品。

猜你喜欢
智库队伍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基层在线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0
微智库
微智库
走基层
大众摄影(2016年4期)2016-05-25 13:19:48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全球化(2015年9期)2015-02-28 12:40:12
建智库,话担当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