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玮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12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具体举措,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1.1 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现状
根据科技部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中数据显示,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从2000年的38位,提升到2016年的17位。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在16年间提升了21位,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尽管如此,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与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主要原因在于,未建立良好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未能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科研体系,未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创新科技未能与市场深度融合。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个系统的协同合作,才能摆脱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构建国家鼓励创新、社会拥戴创新、市场导向创新、高校培养创新的系统工程。
1.1.2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其意义在于,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希冀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才和企业家。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对参加科技创新的科研工作者予以鼓励,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动力。从政策层面,缓和科技创新能力未能释放为经济价值的矛盾。只有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价值,创新才能实现永不枯竭的良性循环,形成科技与市场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
1.1.3 我国高校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的尝试
2010年,陈希[1]在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有益尝试。
首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清华大学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X-Lab);举办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开设清华大学学生创新能力提升项目课程;通过聘请校外导师、校友导师等方式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创业团队辅导与交流、行业专家咨询、培训和讲座等方式实现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2]。
其次,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自2008年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之后,我国陆续颁布了 《商标法》 《专利法》 《技术合同法》 《著作权法》等,较好地保障了高校教师的知识产权权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高校通过大学科技园、产业研究中心、地方研究院等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3]。
最后,积极开展协同创新。“2011计划”通过重大任务牵引,汇聚高水平创新团队,聚集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形成了组织协同创新,产出一批创新成果,提升了高校 “三位一体”创新能力。“2011计划”建设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4]。
1.1.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意义深远。首先,高校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拥有大量的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我国高校拥有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我国高校具有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基础,有益于形成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体制机制。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经进行尝试,如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地方产业研究院建设等。
其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在于: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协同创新中心。高等教育系统将打破看不见的围墙,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与企业、与其他院校、与其他科研院所、与军队实现校企、校校、校所、校军合作,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意义深远。
最后,当前我国地方大学出现 “同质化”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自身发展特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教师创新成果转化等指出明确方向,鼓励各级各类高校针对自身情况,开展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尝试。
1.2.1 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是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现象和趋势。创业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形态,是区别于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形态。西方最早的大学源于中世纪的教师行会,是在智力生活领域形成的行业组织,即 “学者行会”。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出,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与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纽曼认为,大学是培养 “绅士”的地方。阿什比认为,在过去,每所大学都是独立的有机体,各按其内在规律去吸收营养和发育成长,如今的大学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事物。由于大学不断与外界发生联系,已不再是 “象牙塔”。如威斯康星大学大量开展社会服务,校长查尔斯·范海斯认为,高深学问不会因为其功利实用而被贬低其意义,大学不会因为其社会服务而降低质量。
创业型大学在 “走出象牙塔”的发展趋势下,逐渐成形[5-8]。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世界著名大学增加了他们在许多方面的创业活动,如专利申请、授权和实施许可、建立孵化器和科技园、投资初创企业和其他活动。大学是技术发展的源泉,也是创业活动的技术支持力量,因此,政策制定者通过各种机制,刺激大学科学技术商业化,并鼓励大学地区的创业活动。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拜杜法案,允许大学增加专利获得许可权,是激励获取新的技术知识的有效机制。因为大学专利申请和授权对经济增长有帮助,所以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促进大学的技术开发和转让,并且鼓励大学开展创业活动。
1.2.2 创业型大学发展的特点
将学术科学转变为经济引擎,是当前创业型大学发展的特点。如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的 《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该大学响应伊利诺伊高等教育委员会要求 “帮助伊利诺伊工商产业界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而作出的年度报告。如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园,由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共同参与建设。通过三角研究园的建设,将创业型大学建设成创新发展的引擎。创业型大学促进教师的创业活动,同时也促进大学内部的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活动。如佛罗里达大学,联合学校的工程院系,开展创业联盟教育,不同院系的学生递交项目计划到经管学院,参加 “技术创业计划”。参加该计划的学生将根据不同专业背景设计创业计划,课程结束后,选择优秀的创业计划进行孵化[9]。
1.2.3 创业型大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创业型大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深远。首先,创业型大学建设促进高校的教学工作。因为创业型大学与外界联系紧密,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与外界发生信息、技术、资源交换的开放系统,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某一专业领域频繁与外界产生合作,使大学教授的内容更具实用性。一些课堂会搬到工厂、车间、实践场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业界、参与实践。
其次,创业型大学建设推动高校的科研工作。因为创业型大学的教师参与创业,所以一些教师开展的研究偏向实用性,或具有短期效应的功利性。高校科研工作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种,在研究型大学,评价体系多要求教师开展学术型的研究;在应用型大学,教师较多地开展应用型的研究。在创业型大学,其研究的开展受到资本逐利的影响,教师既可以开展基础类的学术型研究,又可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如普林斯顿大学开展前沿的生物类基础性学术型研究,该大学周边的风险投资机构就对科研成果进行抢夺。
再次,创业型大学建设加强高校的社会服务。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服务理念,使大学的触角伸向社区、公司、国家机构。如美国的一些大学长期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战略研究;一些社区学院长期为社区发展提供服务。有了社会服务的基础,创业型大学与外部环境的资源交换得以实现。
最后,创业型大学建设对高校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影响。不可否认,创业型大学对其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公司林立的大学科技园、炙手可热的风险投资机构、大学教师或学生创办的公司等,创业型大学内部优势学科同时影响周边地区的主导产业[10-13]。
1.2.4 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 《关于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的通知》,要求各地高校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通知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5个部分,并制定 “创业基础”教学大纲。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9项改革任务,30余条具体举措。创业型大学通过推进大学和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大学成为区域技术商业化、研究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如美国大学在推动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和创业实践中,与区域利益相关者 (包括政府、公司、风险投资人、创业者和工人)密切合作,一起实现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迫切要求,通过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如清华大学为准备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创业讲座以及各类创业竞赛,对比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团队给予基金资助,并进行孵化。如与科技园、政府合作,开展X-lab和I-Space的创业培育项目。在创业成果方面,清华大学X-lab孵化了大量优质的创业项目,涉及科技、媒体和通信 (Technology,Media,Telecom,TMT)、医疗健康、环保能源、先进制造、社会服务以及消费服务等高科技领域。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业型大学急需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为衍生企业的创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创业型大学的血液,培育创业文化,使之在创业型大学机体内流动。通过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使专业教育更加“接地气”,提高专业教育质量。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 “具有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的未来企业家。
三螺旋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是一种创新模式,该模式由亨利·埃茨科威兹(ETZKOWITZ H)创立[14-15]。
三螺旋模式的要旨是:大学、产业、政府三方都保留着自己原有的作用和独特身份。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和合作,代表这三方范畴的每条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的创新流,协同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大学-产业-政府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知识社会中创新条件的关键因素。
三螺旋模式包括3个基本要素:一是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学在创新中扮演一个更加突出的角色,它的作用与政府及产业不相上下;二是三方会进一步建立合作关系,创新政策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出自于政府一方;三是每一方在完成自己传统功能的同时,承担另两方的角色。
大学-产业-政府相互作用进行社会发明或组织创造,已经促使风险资本公司、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器和科技园等混合组织得以形成。区域层面的三螺旋理论建立在一个由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创新空间构成并相互转变的模型上。
三螺旋重构并加强创新的组织安排,促进协同创新的开展。ETZKOWITZ H[16]在 《创新动力:从国家体系和模式Ⅱ到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中指出,三螺旋不仅代表了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而且表明了这些领域的内在转化。大学、产业和政府相互作用的驱动力被转化为可期望的利润价值。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可以参与和重组社会系统的方式。在三螺旋创新系统中,大学成为核心。创业型大学将教学、科研、决策咨询使命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结合起来。
三螺旋组织创新模式的要旨是:大学、产业、政府每一个都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但同时保持原有作用和独特身份。由于联系与作用,三螺旋中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相互作用增强了大学-政府、大学-产业、政府-产业之间的关联,扩展了三方范畴的功能,同时还保留了三方范畴原有的核心使命和独立身份,而且三方范畴都重新调整自己朝一个共同方向转变。
从三螺旋合作和网络关系到相互作用形成创新动力机制和效果来发展,其根本意义在于走向大学-产业-政府在宏观层次上的战略合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创新铺路。中介组织的出现,使大学、产业、政府的合作项目得以运行。如大学为了使产业更容易接近各种知识产权来源,而设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政府部门成立研究资助办公室或项目办公室,加强与大学的相互作用。
三螺旋强调三方范畴靠功能互补来相互作用,形成创新动力,包括信息、人员、产品交流、专利成果转让、创新创业平台共享等。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区域正在由地理、政治和文化统一体转变为由公司、大学和政府部门网络构成的三螺旋创新空间,三螺旋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结构。三螺旋体系通常开始于大学、产业与政府的相互联系,其中一方试图增加另一方的作用,这些行动发生在区域经济层面,在那里产业群之间的隔阂、技术转移的问题以及政府能力影响了经济发展。如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地区,拥有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资助工具和技术转移部门的区域,吸引大量创业者到该地区成立新公司。
基于三螺旋的区域创新模式有:大学推动的区域创新模式、政府推动的区域创新模式、企业推动的区域创新模式。区域创新体系是介于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区域创新体系越来越转变为由大学、产业和政府等相关网络所组成的三螺旋创新空间,该创新空间的发展需要借助于作为三螺旋推进器的创业型大学发挥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三螺旋空间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和创新空间。知识空间聚焦于形成 “区域创新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同的参与者共同努力,通过集中研发活动和与研发相关的活动,达到临界质量,改善地方创新条件。共识空间在统一的区域发展思想与战略在三方范畴 (大学、政府和私人公司)之间的三螺旋多重相互作用关系中产生。创新空间努力实现在共识空间所设的目标,建立和吸引各种公共与私人风险资本,结合资本、技术知识与商业知识的结合进行组织创新是在这一空间要实现的中心任务。
创业型大学是区域创新的发动机,在三螺旋创新模式中起关键作用。ETZKOWITZ H[17-18]认为,创业型大学需要具备领先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对资源进行整合,并拥有知识产权;具有技术转移的组织能力;在师生中有普遍的创业氛围。创业型大学形成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大学必须与其他机构密切作用,它不应当只保持孤立。
创业型大学不仅要加强研究实力,还要挖掘研究发现的技术潜力,把它们转化为应用。创业型大学增强大学和其他知识生产机构的作用,成为基于智力资本更新旧经济模式与创立新经济模式战略中的关键手段,这些智力资本形式多样,包括从政府、大学和产业实验室的正式研发到现有产业的隐性知识。
创业型大学的构建在组织建设方面需要领导核心强化、院系层级设置合理化、组织平台网络化;学科建设与研究中心建设方面需要突出优势学科、扶持交叉学科,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创办科技园及衍生企业。在美国,大学创业活动是研究的延伸,如在美国一些科学家为获得研究基金开展研究,当研究开展到一定程度但是未获得研究基金,他们就创建公司。在欧洲,创业型大学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建设。如荷兰的特温特大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充分与市场衔接,建立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通过与当地大型企业的深度沟通和协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ETZKOWITZ H[19]认为,在中国,大学不断发展成为强大的社会组织,产生经济影响和学术影响,但是其影响力还不够强大,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帮助混合组织的形成和创造,营造三螺旋的知识创新空间。首先,政府通过建设大项目支持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其次,政府通过创新平台、网络和混合组织开发城市创新空间。最后,政府在专利申请、发明创造等方面提供便利,鼓励大学在校内成立的技术转让机构,如技术转移办公室、工业联系办公室、咨询中心、尖端科技孵化中心、科技园区等。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为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提供平台和机会。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高等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我国大学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
创业型大学建设要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 “双创”事业。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其次,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结合自身优势,支持教师开展创新研究,支持教师创办科技企业;最后,在社会服务方面,要实现创业型大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创办衍生企业、建立科技园等方式,主动成为区域范围内创新创业的载体。
根据ETZKOWITZ H的创业型大学理论,三螺旋的核心是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可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创业型大学的建设需要以大学自身的发展为中心。
建设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突破原有的发展桎梏,寻求新的发展潜力。以大学发展为中心,关键就是围绕大学发展建设的中心来开展工作。如创业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自身的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可以通过制定制度、设立项目来加强成果转化能力;发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较弱,可以通过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训计划来实现人才培养。
总之,以大学发展为中心,而非只为创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可以使创业型大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欧美的创业型大学在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中产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政府的深度参与。
根据ETZKOWITZ H[19]的观察,我国三螺旋的知识创新空间构建,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帮助混合组织的形成和创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掌握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等,政府具有较大权力。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产业布局,企业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掌握着关系大学发展、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我国只有政府深度参与三螺旋的构建,创业型大学建设才能获得实质性发展。
中国特色的三螺旋机制是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发展的特点来构建的。中国的大学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地方、国家甚至国际的挑战。开放的姿态意味着把封闭的门打开,走出 “象牙塔”,学习并接受国内外先进经验。
构建中国特色的三螺旋机制需要培育新兴产业。美国硅谷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带动下,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硅谷的发展不是靠优秀企业的进驻,而是靠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和孵化。
创业型大学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可起重要作用。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三螺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