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20-01-08 08:49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空间

郭 玮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1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专业学生的首门专业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建筑学的基础理论与常识,还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训练建筑表现技法,最终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流程与方法。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繁杂的、跨度非常大的课程,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表达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建筑表现技法,需要学生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庞杂但教学模式却非常单一,老师过于侧重单纯建筑表现技法的讲解,却忽略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建立,尽管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基础性的建筑表现方法,但却没有建立建筑思维,以致在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无从下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在现在的设计表达中应用并不多,比如墨线线条、渲染训练等,这些内容也需要改革,应加强学生其他辅助手段的练习,比如建筑制图、建筑模型制作等。因此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十分迫切[1-3]。

2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学习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虽然很多老师也认识到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对该门课程也十分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忽略了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特殊学科,其思维模式、表达方式与其他工科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对学生的美学素养、形象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多是填鸭式教育,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也过于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美学素养、形象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观察能力、变通能力、创新能力均有待提升。

其次,老师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高校会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的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建筑初步课程,主要是认识建筑、了解相关技法;第二学期正式介绍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第一学期主要是对建筑技能的模仿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难免会觉得建筑知识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严重者可能会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最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性较差。长期以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一直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老师会在课堂上布置大量的抄绘作业,这些作业不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抄绘过程中深刻理解设计图的空间结构关系、建筑结构功能、美学表达等。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多注重画面效果,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作业质量,可一旦开始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就容易出现手足无措之感,这就是基础课程与设计课程衔接不畅导致的,这个时候学生甚至会认为基础课程无用。

3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课堂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学习图纸、三维模型等知识时要与实际案例结合在一起。在课程开设初期,就要刻意通过比例换算把图纸转化为真实的建筑模型,帮助学生认识积累更多的建筑设计知识,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掌握了建筑图纸的相关知识后,还要引导学生实现图纸向实际模型的转换,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际尺度、规范及三维空间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尺度感。在建立模型过程中,学生可以及时发现二维阶段的数据偏差,理解出现偏差的原因,实现方案与实际模型的优势互补,帮助学生在后续设计建筑方案时获得更扎实的尺度精准知识。此外,老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简单的实际案例,即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拟定任务书、设想草图、方案定稿、方案优化、方案实施等多个环节,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多个不同案例进行讲解,或者讲解一个完整的典型案例,以加深学生对建筑理论的理解。

3.2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空间。空间认知能力是指抽象提炼空间的形状、尺度、方位、属性等一系列参数指标的能力。一个建筑产品包括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灰空间等3个部分,其中内部空间主要由墙、地面、屋顶等元素围合而成;外部空间主要由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和广场等外部环境组成;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过渡部分为灰空间。建筑空间设计内容包括单一空间与复合空间两部分,形状、大小、色彩、比例、尺度等属于单一空间要素;空间之间的衔接方式、空间形态则属于复合空间设计部分,而一栋建筑产品设计的核心问题就是按照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其次,建立尺度感与体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对尺度的认知,建立良好的尺度感,以避免在后续设计中出现空间过大而浪费,或者空间过小而影响使用舒适性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体验身边物体的尺寸,比如目测、体量等方法,从而对建筑空间形成感性认知,并逐渐形成建筑空间的基本架构。

最后,概念设计。学生在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思维架构后,就可以以概念设计案例为切入点,在课堂上讨论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案。比如在内部空间设计练习中,可以以咖啡厅方案的概念性设计为例,先确定主要功能区域,再分别讨论这些空间的合理分隔、组织、界面设计等。老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一种设计方案,各小组之间可以对彼此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分析,老师再挑几组典型的方案进行点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

3.3 在教学中融入人本理念

建筑产品的最终作用是服务人类,而建筑是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产品,在教学中融入人本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自然学习。艺术源于自然,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学生即使看到形态丰富的自然,也很难将其与建筑设计联系在一起,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向自然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体验自然、审美自然。比如在学习 “平面构成”中有关形态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寻找讲义中列举的各种形态组织方式。学生走出教室,不仅可以更敏锐地感受到天地间的光影、山水,活跃教学气氛,而且还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自然界成为客观形象层面的审美源泉,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界。

其次,引导学生体察人性。建筑活动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好的建筑作品一定可以回应人的多层面诉求,而不仅仅是功能分区、流线合理等浅显的层面,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通过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等更深一步洞察人性、了解人性,再将对人性的洞察融入到建筑设计作品中。比如可以观察24小时书店内读者的行为,通过蹲点、拍摄、访谈、查阅书籍等多种方式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别人、重新审视自己,还可以了解到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24小时书店 “美好宜人”的设计理念中,既包含了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又体现了读者需求的共性。这种认知形成后,学生在后续的建筑设计方案中,就不会简单地认为建筑设计只是美化平面功能排布及立面造型,而是会主动实践 “营建为人”的设计理念。

最后,引导学生体验艺术与宗教。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与宗教是人的最本质需求的体现,体验艺术与宗教同样可以了解人及其栖居环境。因此老师在完成核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后,可以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艺术、宗教等知识的学习,体会建筑作品的人文情怀及气韵[4-8]。

4 结束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无缝对接。相信改革后的建筑设计基础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基础空间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不等式”基础巩固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整式”基础巩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