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交际法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01-08 07:34史丹丹
天中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英语课程跨文化

史丹丹

(黄淮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高校外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最突出、最重要的途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基础。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已被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纳入人才培养规格,其中强调要“特别突出跨文化能力培养”[1]。

(一)高校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学重要性的凸显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2000―2005年),跨文化交际开始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的一项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制定使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项必备技能初步受到关注。在第二个阶段(2006―2013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等相关文件明确了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强调重点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进入了黄金时期。在第三个阶段(2014―2018年)中,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2018年《国标》都将跨文化能力正式作为外语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1]78,这进一步提升了跨文化交际教学在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针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在不同时间段内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2000―2005年),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文化导入、文化教学、跨文化意识”等主题展开,内容包括中外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等问题。第二个阶段(2006―2013年)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高峰期,“母语文化、英语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等关键词揭示出学者们不仅开始注意到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问题,而且也开始侧重于外语跨文化教学改革研究,尤其就如何有效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如何培养灵活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等问题展开了探讨。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开展对外合作,外语教育界开始将培养具备优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因此,第三个阶段(2014―2018年)的研究热点和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辨能力、国家标准”等。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增加了“思辨能力”要素,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78。

由此可见,国内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进程密切相关。从本质上看,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始终都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2]90。

二、基础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这里以黄淮学院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为研究对象,总结基础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问题导致学生缺乏英语文化学习热情

黄淮学院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基础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其绝大多数课文选自国外原版教科书、报纸杂志和其他读物,涉及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网络、社会问题、名人传记、伦理道德等主题。从这个层面上看,该教材有利于学生广泛了解西方文化和人文知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然而,从教学实际看,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适用性是学生对基础英语课程学习反映最集中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陈旧,与社会发展现状脱节,因此难以将习得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见,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是基础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最大挑战。另外,虽然学生承认教材涵盖多领域的内容,但其体裁单调、内容零散、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深度不够,这成为学生丧失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3]。根据学生的反映,不少课文的体裁都是叙事文体,长期学习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且主题不同的课文间没有关联性,不利于构建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基础英语课堂上教师过于流程化的讲解以及侧重篇章分析而忽视文化层面深度启发的做法,也不利于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和跨文化知识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前,很多英语教师的授课方式仍遵循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量语言输入练习,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二是教师的跨文化知识欠缺。教师的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欠缺,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就无法深入浅出、深刻透彻地分析问题,无法引导学生掌握跨文化知识,有效拓宽知识面[4]。此外,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着只重视文化知识讲授而忽略文化实用性的问题。许多教师确实会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进行文化导入,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但有时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片面性。文化本身就涵盖了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将其面面俱到地介绍给学生是不现实的。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多传授给学生的是在特定文化情境下如何运用英语,但其方法缺乏启发性和灵活性,容易固化学生思维,不能保证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取得成功。

三、基础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改革

(一)引入文学圈,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文学圈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初、中、高等教育文学课堂上采取的一种小组分工合作式阅读教学模式。一个文学圈一般由 6~7人组成,分别担任讨论引导者(discussion director)、总结者(summarizer)、关联者(connector)、人物角色分析者(character captain)、插图者(illustrator)、词汇收集者(word finder)、优秀段落赏析者(literary luminary)等角色,通过各成员对所读文章文学侧重点的分析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和探讨文章主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自由表达见解,与他人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这有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自信,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笔者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尝试将文学圈活动作为一项固定的课堂活动,并结合我国高校教室的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特征对其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文学圈),将一个学期要讲的几个单元分配给这些小组,每开展一个新单元的学习,相应的小组要在预习演练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把课文描写的情景展现出来,并与其余小组进行互动。这种文学圈活动包括自读预习准备、确定讨论内容、分配角色和职责、填写发言提纲、成果展览、自评互评等环节,整个学习活动基本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只起辅助引导性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小组分工探讨以及提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加深对课文中心主旨的理解,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和难点。

(二)科学选用教材

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英语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语言学习正处于上升期,因此,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将语言、文学、文化三者紧密结合,以便学生强化语言基础、文学熏陶和文化意识。在选择教材时,应紧密结合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基本学情,跟紧时代步伐。选用的教材不但要符合语言、文学、文化三者紧密结合的要求,还要尽量具有如下特点:摘选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经过时间检验沉淀下来的经典,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可以就一个主题选择不同体裁的经典作品,但要避免内容零散,缺乏重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海外学习交流经历,因此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同时,一些教师因观念守旧而忽视跨文化交际教学。高校英语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要使教师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作用;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走出国门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再次,必须完善教师听课制度,并注意发挥观摩教学的作用,以便教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最后,要加强外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英语课程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