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丁涵妤,袁 菁,周鹤恬,代雨沛
(1.川北医学院护理学系,四川 南充 637100;2.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四川 南充 637100;3.川北医学院麻醉学系,四川 南充 637100)
现场急救,作为在医院抢救以前尤为重要的环节,直接关乎到病人的生命[1]。许多发达国家对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技能的培训有很高的重视度,并且有相对完善的公众急救培训的相关政策法规。我国急救事业起步晚,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和规模[2]。
随机选取岳池县白庙镇居民300名,以问卷自填式和询问式调查。
在查阅相关资料和老师指导下设计问卷,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随机调查300位居民,剔除无效问卷。
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问卷结果,SPSS 19.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用统计描述和x2检验分析调查所得数据内容。
问卷发放300份,回收300份,无效7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7.7%。其中男153人(52.2%),女140人(47.8%);20岁以下95人(32.4%),21~40岁79人(27.0%),41~60岁63人(21.5%),61~80岁50人(17.1%),81岁以上2人(0.7%)。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掌握的急救知识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越高急救知识了解越多。据调查,居民对触电现场急救、猫狗咬伤现场急救、溺水等急救认知率较高,鱼刺卡喉通常使用错误做法,很多居民不知道心肺复苏按压位置与频率,也不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
44.7 %的居民能够认识到自己对相关急救知识的缺乏。82.9%的居民表示没有参加过急救培训,还有10.2%的居民认为现场急救的培训无关紧要。居民希望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方式占比最多的为由专业人员讲解演示(70.6%),其次为急救模拟操作演练(60.8%)。居民最感兴趣的急救项目是生活急救(61.1%),其次为突发疾病的急救(45.7%)、户外急救(42.0%)、灾害急救(42.0%),心肺复苏技术(41.3%)。
当有人需要现场急救时,60.1%的居民会选择拨打电话求救专业人士,仅有27.6%的居民会选择采取主动救人措施。不愿参加急救的居民主要顾虑是害怕自己施救错误(68.65%),其次为害怕承担不必要的责任(41%)。
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影视作品(51.5%),医疗机构宣传(43.0%),家人和朋友(44.7%)。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度不够(63.5%),医疗人员参与度不够(39.6%)是调查显示居民认为急救普及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溺水触电等急救知识许多人都知道该如何处理,但是对需要心肺复苏等的突发性疾病的处理方法不了解,69.3%的居民不知道正确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频率,46.4%的居民不知道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部位,69.6%的居民不了解海姆立克急救。
82.9 %的居民未参加过相关急救培训,这与我国的公众现场急救整体情况有很大关系。急救资源配置不足、政府重视度不足、社会参与度不够,有关法律缺失等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担责是居民救人时的一个敏感点。应完善相关急救体系,提高居民急救技能,让居民做到不仅能自救,还能帮助他人,也体现了“第一目击者”的重要性[3]。
调查显示要普及现场急救知识主要问题在于政府有关部门宣传滞后问题(63.5%)和相关人员不积极参加如医护人员(39.6%)。
从大众感兴趣的急救项目入手普及,组织一些简单易操作又实用的急救技能,例如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式CPR培训等[4]。
完善相关体系制度,有关部门加强对急救的关注与参与,这才是普及急救知识的保障,推动我国急救知识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