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课程观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基于对《教育的目的》一书的解读

2020-01-08 05:56严奉英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怀特海课程内容想象力

严奉英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是活跃于20 世纪英国的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教育的目的》囊括了其丰富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仍有借鉴价值。为此,总结提炼出《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所蕴含的重要教育思想,自有其存在合理性与发展现实性。基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理论,对《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阐述的课程观进行解读,能为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指导。

一、怀特海课程观的哲学基础

过程哲学被称为有机体哲学或活动过程哲学,它宣扬世界即过程,是一门强调用机体概念取代物质概念的学说,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学等领域。[1]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课程观自然而然被打下了深刻的哲学烙印。若要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便不能脱离过程哲学而空泛谈之。因此,通过对过程哲学中的过程性原理与相关性原理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怀特海课程观。

1.过程性原理

怀特海的过程性原理告诉我们,若要剖析一个实际实有是什么,首先便要弄清楚该实际实有是因什么而生成的、又是如何生成的,即弄清一个实际实有的本质是什么,就要主动去了解它生成的原因及其过程。由于万事万物皆处在动态变化中,当我们去追寻某一实际实有的存在时,就必定绕不开“合生”和“转化”这两个密切联系的环节。合生是一种量的积累,它涉及一个实际实有所需的相关予料,而转化便是一种质的变化,当新的予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与实际实有中的旧有成分结合,继而生成崭新的实际实有。在怀特海看来,每一个实际实有都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它不断吸收过去的经验、整合现有的条件、实现崭新的生成。将怀特海的过程性原理迁移到人的发展中来,即指一个人出生到现在,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积累与生成的过程中,即此时的他不同于彼时的他。

2.相关性原理

怀特海的相关性原理认为,“存在是每一个生成的潜能,这乃是它的本性。”[2](P32)通俗上讲,每一个实际实有的存在能为其他实际实有的生成创造条件,反过来,每一个实际实有的生成又是无形中受到其他实际实有的影响。相关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一个实际实有并非孤立存在的,不局限于它本身,而是与其他相关因素普遍联系着。从空间意义上来理解,每一实际实有并非凭空产生的,它的生成原因及其过程都会潜移默化、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其他实际实有的影响,正如个体生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其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自身、他人、自然、社会的影响,彼此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从时间意义上来理解,时间是纵向发展着的,有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之说。同样,每一个实际实有都蕴含着属于自身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过去发生的某些事可能会对现在产生影响,继而当前发生的某些事也有可能会对将来产生影响。

二、怀特海的课程观解读

顾名思义,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及看法的总称,涉及课程的目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怀特海的课程观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三个步骤出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课程的实施进行了诠释。

1.是什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注重生活性与完整性

从原始文明社会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知识在不断扩充与丰富的同时,也给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课程内容是学习者的学习对象,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学习者知识获取的质与量,如何向学习者呈现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仍有探讨价值。在怀特海看来,教育应当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且教育的唯一主题便是五彩缤纷的生活。[3](P12)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他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习者的生活实际。除对各门学科领域中科学特定的概念、事实、观点以及原理等进行选择外,更要注重对生活主题类知识的提炼,进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适应生活。知识取材于生活,反过来又运用于生活。脱离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晦涩难懂的知识容易加重学习者的学习负担,限制学习者思维力、想象力、以及理解应用力的发展。但若增添些贴近学习者生活实际的知识,则能给学习者带来熟悉感,并激发探索欲。在确定选择怎样的课程内容之后,下一步便是要思考如何将各种内容进行有效组织。对此,怀特海以哈佛大学商学院为例进行说明,认为一个具有较高经商热情与能力的商业人才,不仅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地理学等其他非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他反对课程中纯粹专业主义所带来的空洞性,要求打破各门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

2.为什么: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出有智慧的人

存在即合理,课程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是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载体,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有智慧的人。那么,何为有智慧的人?怀特海进一步做出界定,即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在知识面前享有高度的自由,能够通过树木看到森林,他知道如何掌握与运用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头脑即使被各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所武装,倘若他不能对各种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理解与运用,乃至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那么这个人也不能称得上是有智慧的。简单获取、习得某种知识仅处于学习的较低层次,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算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教育的节奏一章中阐释到,学习者的智力发展会经历浪漫阶段、精确阶段以及综合运用阶段,其中浪漫阶段指儿童从出生到12 岁左右这一时期,精确阶段指青少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整个时期,综合运用阶段指从青少年迈向成人的阶段。[3](P67)大学阶段的学习者已进入综合运用阶段,无须再伏案苦读,而应学会站起来环顾周围,将头脑中的知识运用于具体场合,促进自身智慧的养成。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以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养成为目的而展开。

3.怎么样: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采用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方式

课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反映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上。因此,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教师如何实施课程而言,怀特海反对教师不折不扣地忠实于课程内容,否定他们照本宣科地讲解各种枯燥乏味的语法、原理、概念等知识。他认为这种机械的、毫无生机的教学方式只会要求学习者每天都要保持一种具体而有形的条理组织,久而久之学习者的思维会僵化。为改变这种现状,怀特海鼓励教师采用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方式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想象力可以孕育创新的契机,通过想象力的培养,教师能主动根据课堂情景灵活地修改与创新课程内容,为学习者提供鲜活的、有用的知识。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某种说明过时原理的陈旧知识,而这种陈旧的知识会像缺水的鱼一样逐渐腐烂,教师应当做的便是将陈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创新,设法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具有重要新意,就像刚出水的鱼儿一样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3](P146)有效的课程实施不需要教师向学习者高谈阔论或是讲授许多细枝末节的知识,但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对知识进行整理、提炼与创新。

三、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更新迭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时代之需。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亦是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怀特海的课程观进行分析,能为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指导。

1.要使课程内容接轨学习者的生活世界

学习者的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脱轨,学习者的生活感知缺失,乃至学习者的就业前景不理想,这些通常是传统高校面对的困境。积极开发生活课程,使课程内容同学习者的生活世界接轨,是传统高校转型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自身的转型,不少高校纷纷开始落实课程回归实践、回归生活的举措,如厦门大学于2012 年便从美国大学课堂实践中吸取经验,首次引进了“爬树课”。该课程类似攀岩运动,具有户外、自然等特性,对学习者有学分和学时的要求。“爬树课”的开设,一方面有助于锻炼学习者应对险情的能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能提高学习者的心理素质,帮助其从容面对生活。后来成都大学也开设了“爬树课”,接着又有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学习者开设生活课程,如天津大学的“恋爱课”、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新女性课”以及广州大学的“生死课”等。这些高校的举措都呈现出一些好的迹象,即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高校设计并开发出回归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课程,并借此课程促使学习者将习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与生活中亲身体验的感知相结合。当下,为抵抗新型冠状病毒,许多人在一线奋斗的事迹为学习者提供了活生生的、鲜明的现实教育题材。对此,各所高校可将各种抗击疫情的感人事例融入课程中,培养学习者的爱国情怀、民族情怀以及奉献担当精神等。

2.要打破各门学科及专业之间的孤立状态

论科研规模,我国大学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论学科,有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工学类等;论专业,以文科类为例,又有文、史、哲、法、社、外等,学科专业越分越细。虽然各门学科及专业种类繁多,但大多处于各自封闭状态,倾向于在自己划定的疆域内学习、研究、实现纵向发展,忽视了与其他学科及专业间的横向交流。这种割裂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联系且过于注重专门化的行为,会让人类的理解力逐渐变窄。若想避免未来人类理解力变窄成为普遍化现象,大学的课程应主动打破各学科及专业之间的孤立状态。首先,坚持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普通课程能培养人的智力,训练人的思维,专业课程则能提高人的专业化程度。其次,坚持文科课程、科学课程以及技术课程三者相统一。文科课程侧重于文学鉴赏力的培养,对生活的观察与欣赏也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科学课程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及其相关法则进行观察、演绎与推理;技术课程侧重于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将知识运用实际以生产新的物质产品。通过各门学科及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能使学习者看到自身专业领域之外的更广阔的思想天地。

3.要充分发挥课程实施者的想象力

即使课程设计再科学合理,如若得不到课程实施者的有效实施,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最终也会大打折扣。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肩负着重大责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唤起学习者的智慧,成为启迪学习者智慧的人。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难以享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仅能在忠实于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最终反倒陷入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显然这种机械生硬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习者智慧的养成,亟须转变为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方式。如何培养并发挥教师的想象力,首先,应给予教师足够的弹性与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是想象力萌发的温床,因此,给予教师适当的教学自由极为重要,鼓励教师在不损害学习者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合适的题材融入课程教学。其次,支持教师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染学习者。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养成,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唤醒学习者的想象力。

四、结语

《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蕴含着怀特海的教育思想精华,其中阐述的课程观对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仍有借鉴价值。通过对怀特海课程观进行解读,能进一步启示高校在推进课程改革时,注意使课程内容接轨学习者的生活世界,敢于打破各门学科及专业之间的孤立状态,并鼓励课程实施者采用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怀特海课程内容想象力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看见你的想象力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一封“安慰信”
美的教育背景——品怀特海的精神发展史
漫画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