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清平
(重庆市铜梁区金龙小学 重庆铜梁 402560)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领域越发繁荣。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我国大力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不明显。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不感兴趣,这就迫使教育工作者开发新思路,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通过多年的探索,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发现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可以将情景化教育运用到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积极影响。本文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希望为更多的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探索的兴趣,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通常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1]。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很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产生学习共鸣导致参与度下降。教师如果能够科学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则可以更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活化的学习背景下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成就感。
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不敢兴趣,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本门学科的内容较为抽象化,学生理解不了,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很大程度的使本门学科简单化,学生明白了本门学科的学习意义就可以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信息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将课堂翻转过来,让学生将信息技术跟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由于处在年龄低下,生活经验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没有办法做到全面。小学生普遍对故事情节较强,能够引起内心情感的内容感兴趣。而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内容本身属于不容易理解的,专业名词很多,跟小学生的生活也不贴切,导致学生不知所云。长期下去,学生由于听不懂课堂内容,就失去了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传统课堂上,教师只是坐在教师专用的电脑前进行大量的口头讲解,学生只能竖起耳朵在讲台下面观看教师的演示,并且机械的,不经过思考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问题也不愿意举手提问,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并不是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是由教师控制的,师生互动也非常缺乏,因此课堂效率也在降低。
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贯彻与运用的基础则是让学生们认同生活化教学模式,将生活化教学模式真正的运用到生活中,将生活的事物作为学习的载体,学生学习的氛围会放松,另外教师要加强引导,认真贯彻与落实,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下去[2]。在小学信息技术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信息技术的多元化,教师可以抓住重点,联系实际,向学生举例,列举实际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面,通过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发现周边的信息技术场景,让学生自己寻找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极大的便利,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性,同时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活化教学模式要贯穿在实际实际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加强课本与实际的联系,教师要发散思维,要通过课本知识开展更加生动的课堂模式[3]。在学习《认识“画图”》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画图”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比如动画片等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完成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并且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实现简单的创作,这就使得学习效果大大增加。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对信息技术学科运用的综合能力。
学习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内容,生活化教学模式就要求课后作业也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在生活中,因此教师也可以布置类似的课后作业,比如让学生通过word来记录生活信息,并且通过打印来实现纸质化,在打印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向教师学习有关排版,字体变化,段落等的内容的学习,充分让学生感受实际操作信息技术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掌握了许多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总而言之,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材背后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利开展,更加促进教育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