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丽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鲍田中学 浙江温州 325200)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生活化情境是新兴的教学模式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创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2],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包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及道德与法治知识中涵盖的生活道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素质教育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却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其原因有:第一,部分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或因道德与法治教师数量不足,存在课时安排不足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主科相比,认为本课程不够重要。第二,鉴于本课程部分专业术语的严谨性和抽象性,若教师缺少生活化情境的构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便会缺乏兴趣,从而从主观上忽视本课程。
因此,在生活化情境中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在知识学习中联系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生活化情境,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探究知识的欲望增强后,他们会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使课堂效果更佳。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承担重要的责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熟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例如,学习“深深浅浅话友谊”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友谊和竞争关系。在教育中,教师要营造积极的班级学习氛围,使学习乐趣越来越浓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可提出问题,如:同学们,你们有好朋友吗,你们的友谊多长时间了?你失去过好朋友吗?是什么原因让你们越走越远了呢?你是怎样看待友谊的呢?通过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所要讲解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友谊是两面性的,使学生在交友过程中正确看待朋友间的关系,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等。将这种生活化情境积极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3],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体现知识。道德与法治知识深刻地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反之,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在各个方面涉及道德与法治知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将生活和知识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知识更加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让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学习。
例如,学习“我们的情感世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情境下人们不同的情感,如:当你期末考试考了满分,高高兴兴地和家长分享时,母亲文问你是不是抄的,此时,你的内心是什么情感体验?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牢牢把握情感的作用,不断反思自己的情感世界。然后老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出示古代著名诗人的诗词,以及我国历史文化古迹,如黄帝、炎帝陵等历史文化古迹,并提问学生此时的内心是什么情感,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认同感。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念,将生活与知识融合在一起,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知道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是不可触碰的,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