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与汪悦进著《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评介

2020-01-07 18:53张玉娜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王氏牌坊

摘要:《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围绕着坐落于今山东省安丘镇庵上村的一座石牌坊展开的,本书以一种打破常规的方法讲述了由牌坊衍生的故事、历史以及牌坊本身的美,探讨了建造牌坊的真实动机。

关键词:牌坊;王氏

一、“打破常规”的艺术史

目前国内研究历史大多还是使用以图证史的方式,而本书作者对于庵上坊的研究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从追溯他的建造缘由入手,讲述它的艺术语言和装饰细节,先是带着读者们欣赏了它的艺术美,通过对形式的认识从而揭露了它所蕴含的内容,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打破了传统的文字资料与图像相结合的界限,两位作者把包括民间传说、口述记录、县志、家谱、小说、诗歌、绘画、插图、导游手册、互联网在内的广泛材料一网打尽。本书的叙述结构可以分文三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第一部分,是本书的原意。第五章至第八章为第二部分,是围绕牌坊衍生出来的故事。第九章为第三部分,最终回到牌坊本身。笔者在这里着重介绍第一部分即第一至第四章。

在前四章中作者以牌坊为起点不仅讨论了“牌坊的原意”还表达了自己对于“原意”的怀疑。

第一章:王氏

翻开这本书让我意想不到的便是这段惊艳的开头了:

和别的女人一样,从弯腰走进花轿的那一刻起,她的名字就被忘掉了。我们只知道她的娘家姓王,她要嫁的人叫马若愚。以后,在正式的场合和行文中,她将被称作王氏或者马王氏;平日里,按照婆家当地的风俗,长者可称她“若愚家里”“老大家里”;即使回到娘家省亲,母亲也不会再叫她的乳名或学名,而是称她“庵上的”—这其实是她婆家所在村子的名字—以表明她已经出嫁。很多年以后,她那没有名字的名字仍然留在石头上。有两行完全相同的小字,工整而清晰地刻在庵上村一座石青牌坊的两面:

旌表儒童马若愚

妻王氏节孝坊(第6页)

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不同的是,作者以一位特殊的、神秘的且不知名的女子来揭开庵上这座牌坊的神秘面纱。让人不禁对这座牌坊充满了好奇,这座牌坊到底是什么样呢?牌坊上关于王氏的影子到底有多少?物质形态的牌坊以文字的方式再次竖立。主角是贞妇,究竟是历史还是故事?

第二章:石匠的绝活儿

与王氏的故事相比,石匠的传说更令人着迷。(第12页)这种绝活儿也展现于庵上坊的雕刻中,牌坊本身就是这些传说的“物证”。像很多人一样,我们是在牌坊下听到石匠的故事的。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一起发动起来,故事在牌坊精巧细密的雕刻间来回穿插,视觉和听觉浑然一体。(第14-15页)

作者为不能让读者体验到同一时间既阅读文字,又观看插图而感到遗憾。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讲述者绘声绘色的描述与合情合理的解释。从这些讲述中使得听众们心里的石匠形象越发的清晰了起来。作者由此展开对庵上这座牌坊的介绍,牌坊的位置以及牌坊上栩栩如生的雕刻。

第一、第二章是相对于“原意”的牌坊即王氏和图像本身具体的描述。

第三章:谁的牌坊?

作者在本章开头便提出了疑问,王氏在哪里?故事是依照王氏展开的?而庵上坊也是为了表彰王氏贞洁而建造的,那么王氏在哪里?这座牌坊上王氏的影子又有多少呢?

在牌坊上,不管是騰跃的蟒,还是盛开的花,几乎所有图像都传达出一种富贵喜庆的气氛。从这种气氛来看,这座牌坊似乎是为其他一些目的而建的,比如祈求长寿与富足,标榜高贵与斯文。无论文字还是图像,都没有具体表现王氏的生平,我们很难从中寻觅到王氏的影子。(第48页)

然而什么是牌坊?什么是庵上的那座牌坊?庵上坊是谁的牌坊?

牌坊的起源至少可以与中古时期城市里坊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最早出现里坊的城市可能是曹魏早期都城邺(今河北临漳)。里坊制在北魏的洛阳等都城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第49页)作者首先解释了什么是牌坊,牌坊是如何演变的。紧接着作者揭示了牌坊逐渐被改变的功能和属性。坊的名字直接与人的身份相关,而从后世的图像资料来看,里坊的名称很可能就写在坊门上,因此,坊门就成了官僚贵戚虚饰卖弄、自我夸耀的招牌。(第51页)所有建筑的构件,实际上都已经变成一种视觉形象。因此与其将牌坊看作一种建筑,倒不如看作一尊雕塑,一种中国形式的纪念碑。(第54页)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便和帝王的恩宠联系在一起,拥有一座牌坊,也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荣光。(第54页)我想这也可能是马家倾家荡产也要建成这座牌坊的根本原因。作者也在文中揭示了修建牌坊的真实动机是为整个家族涂脂抹粉,而不是给那位苦命的女子树碑立传。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这座牌坊所潜含的中心意旨。

对于王氏来说,她在牌坊上缺席的遗憾已被表面精巧的装饰所遮蔽,那些纷繁的图画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但同时又将个人的私密深深隐藏起来,这一戏剧性的差异恰恰是牌坊耐人寻味的地方。(第62页)在这里,作者的态度是矛盾的,庵上坊不是王氏的,庵上坊恰恰又是王氏的。庵上坊上没有王氏的影子,但庵上坊是以王氏之名建造的。

第三章和第四章则揭示了马氏家族建立牌坊的真实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加以考证。

第二个部分讨论了牌坊衍生出来的各种故事传说。作者给我们说明了传统口述是如何累计演变成真正的书面的历史,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各种社会历史原因的说明。第三个段落:从牌坊上开始又重新回归到牌坊上来,从过去到现在,牌坊作为作为历史的载体,讲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牌坊的故事。

二、《庵上坊》提供的新思路和新视野

《庵上坊》及其副标题“口述、文字和图像”是耐人寻味的。作为一部研究历史的著作,在史料方面突破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并把这项突破与近年来史学界颇为流行的“以图证史”结合起来。两位作者在书中使用的材料包括民间传说、口述记录、县志、家谱、小说、诗歌、绘画、插图、导游手册、互联网等等,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历史学家的能力。

本书以口述、文字和图像为依据,以庵上坊为案例来分析,利用历史、口述资料对庵上坊展开介绍,从而反思文献与实物不对等的关系。本书开创了艺术史研究的新方向无不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装饰色彩。同时,作者进一步反思“历史”“真实”的概念,一切历史在发展的长河中无不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装饰色彩。

本书的核心问题:庵上坊是谁的牌坊?作者就此中心从人类学、艺术学、历史学等角度对牌坊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探讨和思索,得出了庵上石坊虽名为旌表王氏节孝坊,实际上不过是为家族炫耀的工具的结论。《庵上坊》这本著作对于我们史学研究工作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和新方法。

作者简介:

张玉娜(1995-)女,汉族,籍贯:甘肃白银,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史论。

猜你喜欢
王氏牌坊
从时空分布论海南牌坊的功能类型之演变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安徽桐城六尺巷
《古色古香的腾冲大牌坊——大班美术活动》教案
算命
从《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看清代底层民众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断剑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