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信息化战略智慧园区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对信息化智慧园区的架构设计和设计思路,并从设计原则、总体构想和系统功能全面分析,有效规划了智慧园区的主要设计思路。除此之外,还详细分析了各个子系统的具体设计思路以及功能应用,并就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智慧园区及其結构成为一个区域的缩影,有效促进了整个智慧园区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智慧园区;架构设计;信息化
1.智慧园区的架构设计
现阶段,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已经逐渐崛起,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多,甚至遍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也是一项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设计的庞大工程。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智慧园区,进行框架设计时也需要遵守设计原则、智慧园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更是之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设计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让整个设计更清晰。
1.1公共大数据平台
在智慧园区中,科技园就是整个人才、资本以及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整个智慧园区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产业园区的建设更要符合国家的战略,还能够有效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智慧园区的兴起更促进了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整个智慧园区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公共大数据平台作为智慧园区数据管理的地方,也是整个园区公共数据交换、整合、加工以及绩效评估的通道。同时,公共大数据平台也是实现各系统之间交换服务的方式,为整个平台提供基本的数据服务,为决策提供支持。此外,公共大数据平台还能为各个系统的建设提供开发和运营的条件。
1.2园区资源管理平台
对于园区资源管理平台来说,可以很好的提供各种资源的细节展示,还能实现实时盘点,方便管理。对于建设智慧园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园区的资源建设,必须要搞好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园区发展的现代化,促进整个园区的经济和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园区资源管理平台还能将全园的细节和全貌都展示出来,并根据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对资源和各种设施进行整合,实现统一运筹。此外,园区资源管理平台还能根据政策倾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园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园区资源管理平台具体措施如下图 1所示:
1.3园区节能管理平台
园区节能管理平台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实现能源消耗的动态监测,还能实时进行能源消耗情况的收集,进一步分析出能源消耗的趋势,这样便更有利于下一步决策的实现。不仅如此,园区还能根据能源消耗的具体情况,对下一步的决策进行 多角度的分析,帮助整个园区实现节能目标。此外,还可以结合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利用互联网等实现整个园区的节能减排,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减少能源消耗。
1.4园区数字化安全管理平台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必须要和城市功能实现全面的对接,因此,智慧园区的建设作为是追城市的表现形态,更要从多个维度出发实现具有丰富内涵的建设目标。从一个城市的长期发展目标来看,重要是建成便捷、安全。舒适、高效、开放、文明繁荣的建设目标,同时这也是建设智慧园区的构架设计,战略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智慧园区的建设的战略目标更是在实现自己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乃至整个时代的发展,更是激发各个主体发展的动力,增强园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同时,智慧园区更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为吸引人才建设,更要建设好安全管理工作,为整个园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智慧园区内部,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公共设施、管委会以及入驻企业的资产和货物安全,在为企业提供便捷生产、运营环境的同时,提供安全的交通和工作环境。此外,还要加强各个路口以及重要地方的视频监控点,对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加强监管工作。
1.5园区应急管理平台
对于智慧园区的应急管理平台,主要是为了应对特殊情况,通过相关情况的分析做出最可靠的决定,减少财产的损失。具体主要分为三部分,即接处警系统及报警管理平台、预案管理系统、三维仿真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指挥系统。这一部分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更是为了构建高效的智慧园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园区呼叫中心平台,这是整个园区指挥的调度中心,也是指挥全局的重要场所。这个地方的建立可以很好的组织人员处理问题,还能在迅速解决问题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开拓新的业务支持。
2.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同架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智慧园区的扩展性,还能引入其他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如此,智慧园区的建设还能实现系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解决传统信息系统存在的孤岛问题。此外,未来的智慧园区还可以实现网络统一、基础设施统一以及数据环境的统一,建立一个搞笑的园区运营中心,从而不断提升整个园区的运营效率和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广萍,黄晞.面向智慧园区的物联网中间件的整体架构[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7,27(2):171-173.
[2]邓伟,丁一,王永惠等.面向智慧园区的能源互联网架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8,26(8):110-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