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仕福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学校都在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但是,对于以前长期被视为一门“副科”的体育来说,其教学改革还不够到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以高中阶段的篮球教学为切入点,从转变教学意识,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感情三个方面对高中体育的教学改革工作展开讨论,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体育;篮球教学;教学改革
现在的高中生在新时代中成长,更加个体化。这既是好事,同时也使得其中不少学生染上了不太好的“毛病”。尤其是一些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女高中生,因为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以前没有吃过什么苦,现在更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所以在体育课上怕脏怕累。本来年轻学生应该更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发泄自己旺盛的精力,结果反而缺乏学习的兴趣。更严重的是,在体育学科正在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尚未完成思想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少教学研究创新的主动性。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解决。
一、转变教学意识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意识,从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体育学科,才能将教学工作真正重视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平时应该多进行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或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等机会,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有关运动和健康的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耐心,强化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良性竞争意识。由此可以发现,体育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全方位锻炼,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而篮球项目则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师要认真观察研究,以此促进自身理念的转变。
例如,篮球课通常通过小组比赛的模式来训练学生。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而且记录必须全面准确。比如学生在每节课上的体能表现,心理抗压能力,与其他队友之间的合作情况,对体育精神文化的理解及实践情况。通过记录和对比,教师不仅能够通过事实来证明自己理念的转变是正确的,明确篮球教学和体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从中发现师生双方还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为下一步具体教学策略方法上的推陈出新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师在教学中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即教师会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教学理念的转变完成后,教师应该顺势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瞄準学生在身心成长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具体到篮球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对学生情况的观察记录,然后认真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其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应有的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在篮球课上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组织分组训练。教师根据以往对学生特点的观察,将学生分为了中锋、前锋、后卫等各种位置角色。接着让每种位置角色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各自有针对性的小组技能训练,除了基本的体育和篮球知识之外还要注意角色位置相关知识技能的讲解。在分角色位置的小组技能训练结束后,打散原有的分组,让学生自由组成位置完备的临时队伍,再进行分组对抗练习,教师则从侧面观察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元素会大为增强,教学效率也会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感情
这里所说的培养学生感情有多重含义。包括师生之间的感情,生生之间的感情以及学生对体育学科的感情。在以往的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可以发现,不少高中生因为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和沉重的学习任务,情绪状态比较差,经常会觉得紧张和沮丧。这种状态会抑制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显得非常被动。感性方面的问题也要通过感性来解决,培养上述各种感情是必由之路。所以,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和篮球运动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篮球运动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上的快乐。
例如,教师可以在篮球课上组织有趣的活动,例如男女生可以共同参与的运球接力跑游戏,让学生有机会打成一片,既能利用其好胜心,又不会带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又如,教师可以抽时间专门教给学生一些花样篮球技术,或者带领学生进行街头篮球的模拟对抗,教师自己也充分参与进去,使得篮球课程能够带有更强的趣味性。最后,教师要实施针对学生篮球运动表现的多维评估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正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增强学生信心。通过上述措施,就能够逐渐将上述各种感情联系建立起来。
总而言之,教育部门早就对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提出过各种标准要求,但高中生的表现一直以来都不够理想。因此,高中体育改革必须进行,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自主追求更好的身体心理状态,达到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闫晓国.论如何提高高中篮球训练教学有效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4):39+41.
[2]陈秋靖,张万金,翁卓嘉,李成良,黄闽.篮球学习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33):244+246.
(作者单位: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玉龙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