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 陈光
【摘 要】法治思维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法育的现象。针对目前高校法治教育重视不足,法治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尊重法律权威,强化法治观念,依法治校、构建师资队伍,创新课堂教学,严谨治教、坚持权利本位,回应学生诉求,科学育人等举措,以期对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有所助益。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法治思维;思想政治教育
一、法治思维教育的基本内涵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法治思维就是运用法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主要包括良法之治思维、法律至上思维、权利思维和规则思维等四个维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育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满足其自身发展进步的要求。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法治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的高校是社会主义的大学,是人民的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是全体中国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与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巩固、完善党的领导的重大战略。只有通过法治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培养出拥护党的领导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再者,深化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是践行依法治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和理论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法治思维教育的前提是培养一批知法、懂法、尊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这就需要高校强化目标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法治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思维教育重视不足,法治观念欠缺
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进程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清法育的倾向。具體表现在:一方面,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工作者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教育的内容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教育、引导学生法治素养的养成,从而产生教育工作中的“长短腿”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在法治思维教育工作中,组织力度不够,工作消极、被动,停留在表面,缺乏长远规划和实效性。再者,部分高校“特权”思想浓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法治观念缺乏,法治信仰缺失。
(二)法治思维教育内容空洞,教育资源匮乏
首先,法治教育内容枯燥晦涩,学生接受度不高。教育内容多停留在简单说教层面,缺乏案例引导,与社会生活脱节,导致学生知法而不会用法,学法而无法爱法。其次,法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科班出身的法学教师多局限于在法学院任教,其他学院在开展法治教育只能依赖于非科班出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再次,教材资源匮乏。除法学专业外,高校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他专业大学生开展法治思维教育,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主要用了三章的内容介绍法律基础知识,内容较为单调枯燥,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法治思维教育形式单调,趣味性不足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近年来“00后”大学生涌入高校,创新法治教育形式迫在眉睫。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思维教育多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中,教育形式单调乏味,已经越发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要。此外,法治教育的实操性不足,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占比很高,而对于社会实践、模拟法庭以及法治活动创新创业类的课程设置不足,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为构建法治社会做出贡献。
四、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思维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尊重法律权威,强化法治观念,依法治校
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管理制度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积极响应“建设法治国家”的号召,坚持依法治校理念,尽快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高校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民意,特别是要充分参考广大教师和大学生的意见,使规章制度的内容能够回应绝大多数学生的合理诉求。同时,相应规章制度要体现以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的教育要求,要让大学生明白“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思想,将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违法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高校要通过相关部门给予学生必要的惩戒,使学生明白触犯法律、规章制度的恶果,不再敢以身试法。
2.营造法治育人氛围,打造校园法治文化
高校要积极营造普法宣传的氛围,通过校园电子屏、公告栏、橱窗、走廊、雕塑、宣传标语等形式和载体,加强学校法治宣传长廊、法治文化园、模拟法庭、校园法务室等建设,积极进行法治文化宣传,让全校教职工和广大学生随时接受法律文化的熏陶。普法宣传的内容要紧跟时代要求,围绕“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为中心展开。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宪法尊严维护宪法权威”“诚信是生活的通行证法治是社会的安全网”“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安全文明和谐发展”等等。
(二)构建师资队伍,创新课堂教学,严谨治教
1.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要加强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做到教学科研与德育法治工作齐抓共管,两手都要硬,促进德育法治与教学科研两者平衡发展。要不断加强法制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全员教师进行法治素养培训和进修学习,不断增强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帮助其树立“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教育观念。高校要通过制定完备的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督促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德育和法治思维融汇贯通至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避免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此外,高校要积极聘请专家学者、知名律师、社会知名人士等专门法律人才加入高校法制教师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的优秀教师队伍,拓宽学生的法治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形式,强化网络思维
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心理依存度很高。高校在开展法治思维教育时应紧跟“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高校可通过网络媒体,用典型案例、时政热点等,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其次,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性。让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当中的被动“施受者”变为主动的“受教育者”。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分享自己身边的法治故事。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織形式多样的法治辩论赛、有奖征文、模拟法庭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更深切地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化身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三)坚持权利本位,回应学生诉求,科学育人
1.坚持权利本位,尊重受教育者权利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四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思维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权利为出发点,满足其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在面对学生群体时,不可以因为自身拥有权力而对剥夺学生的话语权,更不得滥用权力去伤害学生的休息权、娱乐权、选择权、发展权,犯错权、质疑权、知情权、监督权等。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产生教育的良性互动,才能让学生在文明、友爱的法治教育氛围中增进对法治、人权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维权,保护合法权益。
2.践行学用结合,回应受教育者诉求
知法、懂法的目的是守法、用法。第一,高校教师在开展法治思维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有什么就教什么”转变为学生“想了解什么就学什么”,积极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法治内容引进课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新引力和感召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第二,高校要畅通学生利益诉求通道,引导学生在校内、校外通过合法渠道正当维权。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当自身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既要允许人们去追求他们自身的合法利益,还要为他们证明其行为的合理性和适当性,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身权利行使的界限,如此才能体现出这种法治思维教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雪霞.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探究[J].教育观察,2018,(03):36.
[2]董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构建的有效路径[J].科教文汇,2018,(428):11.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