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匠精神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培育路径的几点思考

2020-01-07 08:08李十芬杨朝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精神

李十芬 杨朝阳

[摘           要]  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呼吁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和使命。立足高职院校,从精神层面、能力层面阐释工匠精神内涵,解读其现实意义并探索培育路径。

[關    键   词]  工匠精神;内涵;现实意义;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62-02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自2016年3月,“工匠精神”一词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就成为一个“高频词”,和“职业教育”“中国制造2025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一、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狭义是指凝结在工匠身上,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1]。笔者尝试从精神层面和能力层面梳理阐释工匠精神的精神属性和能力基础,进而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一)精神层面

工匠精神的载体首先是人,并应具备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人格和个性上来看,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往往爱较真、好奇心强、对美的渴望强烈、有点“完美主义”人格,甚至有点“强迫”乃至“偏执”的特质。

1.道德性

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工匠精神的首要内涵。工匠精神是向上的精神,是积极的,正面的,是一种正能量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民的道德的最大公约数。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公民个人层面而言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最能诠释工匠精神的是“敬业”。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可能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这应当成为所有职业人的准入性条件。如此,各行各业才能更好发展:做工程的,才不会偷工减料;当会计的,才不会做假账;做医生的,才会更对生命负起责任;做司机的,才会安全文明驾驶……除此之外,工匠精神还包括尊师、刻苦、合作、耐心等内涵。

2.完美性

完美性指的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完美性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对事物或工作有一个好的预期,并且渴望事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对这种发展非常执着,并为此不懈努力和付出,在正确的方向上执着追求。这是一种完美主义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一种偏执的心理特质,只是偏执用到了正确的方向上,成为执着。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就是精益求精,这种对完美的追求造就了一丝不苟。在完善作品或者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回避,不退缩,体现坚韧的意志品质。这类人往往具备勤勉、踏实、肯干、专注力强的品质特点,这将进一步促进其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

3.创新性

创新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天赋,是工匠精神内涵中精神层面的“高阶”属性。创新的实现需要有较好的业务基础素质、创新思维能力、逻辑关联能力、突破常规的魄力以及较强的执行能力。创新分有意识创新和无意识创新。无意识创新一般是在业务能力娴熟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偶发性的灵感,实现的一种水到渠成的创新。有意识创新一般是在业务能力娴熟的基础上,加上平时的思考和探索,实现的一种目标指向明显的创新。两者都是促进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工艺改进、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

(二)能力层面

工匠精神从表面来看,更侧重精神属性,但工匠精神的得以彰显和体现需要人的一些能力素质作为前提和基础。能力按照不同的视角或者分类方法有很多种。笔者认为,其中和工匠精神关联最大,或者说匠人普遍具备的有以下几种。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具备工匠精神的能力基础。能工巧匠,指的就是学习能力好、心灵手巧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比较快地掌握技巧。当然,还有一种,属于勤能补拙,但是这种人也是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能力,就谈不上工匠精神。

2.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的高低是人的一种天赋,但同时也受后天影响。有人天生动手能力强,在技能学习训练中表现突出;但也有人天生动手能力偏弱,学习同样的内容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勤能补拙。在某些技能领域,通过多动手、多练习、多思考,同样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动手能力也跟人的兴趣爱好有一定关系。

3.联想能力

联想能力和精神层面中的创造性关联比较密切,是一种需要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敏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规律的能力,是一种发散思维能力,蕴含着个体知识结构重组和重构的更多可能。这种联想能力为创新创造、改进工作提供可能。

除此之外,灵感对提升技术水平,培育工匠精神有很大促进作用。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带徒弟,都喜欢悟性高的徒弟,悟性指的就是灵感。

二、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的提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现经济总量已经稳居全球第二,许多关键技术也取得了突破。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却没有相应得到足够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质次价低”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一些领域,我国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但是商品质量和一些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劳动者素质的差异造成的,这和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都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取得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时代呼吁工匠精神。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培育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核心特色之一。职业道德的培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而且从人的发展和培养角度而言,学生时代正是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要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建构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工匠精神是职业人道德体系内的一个关键点。

工匠精神培育契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于美好事物的需要日益增长,这需要制造业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这表明,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只有足够的产品品质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

(三)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培育契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职业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对职业人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感培养的内在要求。

工匠精神培育契合职业教育的现代性。现代工业、现代制造业对工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精细。没有工匠精神就无法胜任新时代工业和制造业的岗位任职要求。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价值转向:弘扬“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

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从思想理念入手。一是挖掘传承传统文化。虽然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学而优则仕”,但传统文化中仍然有很多“工匠”故事。要挖掘传统文化中富含工匠精神意蕴的人物、故事、文化,例如工匠中的“祖师爷”鲁班,都江堰的设计者李冰等。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渗透到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中,融入治校方略和价值导向,在制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体现[2]。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宣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营造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通过宣传引导,加强师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加强对工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认同,树立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观念。

(二)课堂教学: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

課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传承“工匠精神”,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体系,营造浓厚的氛围环境,融入教育教学、办学治校各个环节,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要做到“六个结合”。一是要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除了在理论课程中灌输“工匠精神”意义和价值,更要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强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为将来成为一名“准工匠”打好职业基础。二是要将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相结合。要挖掘本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中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彰显“大国工匠”的技术美、力量美、平凡美。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传授职业教育理论、职业道德有关内容。三是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引导更多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使工匠精神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同向。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四是要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通过建筑特色、工匠作品展览等有形实体和学风校风等无形文化相结合,浸染学生的“工匠”意识,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五是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技能展示、技能竞赛类系列活动,将“工匠精神”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展现,融到各类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六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在选修课中,开设工业文明发展、优秀产品、优秀品牌等有关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六个结合”,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收获,在专业技能上有提升,事业追求、职业情怀、价值操守和职业素养等工匠精神也获得新生长。

(三)市场环境:工匠精神的孕育土壤

市场环境是工匠精神的孕育土壤。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市场体制机制和经济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距离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市场环境中仍然存在一些漏洞,比如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有失位等,市场中仍然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还要看市场。一是产品层面。优质的产品在参与市场竞争时有没有发挥其品质优势?品牌有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市场环境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方面有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知识产权层面。知识产权有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三是企业层面。有个别企业家认为:生产的产品质量太好,反而造成市场需求降低。只有生产一些“差不多”的产品,用几年就坏了,需要换新,才能带来更多市场需求。商人逐利无错,但更应兼顾人文价值和道德价值。四是工人层面。技术型、工匠型工人在企业是否得到尊重、社会地位是否提高、薪资待遇是否兑现,直接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培育工匠精神,良好的市场环境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2]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