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明涛
[摘 要] 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的能力。任课教师可以从其丰富的人文知识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 键 词] 古代汉语;德育渗透;课堂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56-02
古代汉语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古代汉民族及其祖先使用的语言,研究的对象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文言文和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主要内容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和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古代汉语课程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的能力。如果是师范专业,能够帮助毕业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准确地解决文言作品中语言文字方面的简单问题。由于它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籍和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能力,因此,它就成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工具课,也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尽管如此,但从时间上讲,距今久远;从内容上看,与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多少联系。初看起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古代汉语的教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但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专业课不仅具有占据更多课堂时间和空间的有形优势,同时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的隐形优势,可以让育人工作变得有温度、有厚度、有可信度。古代汉语课程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育人工作中不仅不能缺席,而且责无旁贷。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承担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古代汉语课的内容一般由基本知识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组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任课教师去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以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为例分析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没有间断的文明古国,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字发展变化的结果是衡量文化传承是否间断的重要依据。考古发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原创文字,尽管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地区,部族之间也没有交流,但使用象形的造字法和文字的表意性却成为四种不同文字的共同特征。但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岩画文字都随着这些地域文明的衰退和变异,有的消亡,有的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其表意性完全丧失。只有中国的甲骨文发展至今,成为简化汉字,一直保留着表意性,是当今世界唯一一种仍在使用的表意系统的文字。这就充分說明汉字从其产生的时候起不仅构造方法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每个汉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将其组合成词成句后完全能够满足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尽管为了克服表意文字难以表现复杂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以及难读难写难懂的弊端,祖先们又先后发明了指事、会意和形声三种造字法,汉字的形体也经历了隶变、楷变和简化三次大的变革,但始终保留着表意的特征。这些足以成为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汉字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标本、活化石。”我们可以用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的再简单不过的“人”字为例。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这是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人”这个汉字的解释。从字形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演变过程来看,尽管只是突出了猿人由四肢下地爬行向直立行走的人进化过程中身体的变化过程,但到今天,人们根据其一撇一捺的简化楷体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人字有左右两只脚,‘义是左脚,‘诚是右脚。‘义感天地,融山水,化万怨;‘诚坦胸襟,通人寰,达天理。只有左右相达,才能成‘人。”这是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编剧在这部电视剧中写的台词。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分析得更为透彻,他认为“人”字的结构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一长一短,说明所有的活人都是由长处和短处组成的,在与人交往中不能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这样会丧失对别人的信心;要经常看人的长处,并充分发扬别人的长处,这样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好。第二个特点是上坡和下坡,一撇代表“上坡”,一捺代表“下坡”。所有活人都有“上坡”之日,也有“下坡”之时;都有年轻、强壮、成功的时候,也有年老、体弱、失败的时期。因此,不要为自己走“下坡”路而垂头丧气,要为别人成功走完“上坡”路喝彩。第三个特点是互相帮助。一撇帮助一捺,才能组成一个“人”。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衬,千万不要互相拆台。一撇拆了一捺的台,一捺当然成不了“人”字,但一撇同样也成不了“人”字。
对“人”字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不仅仅只有这两例,但已经足以说明汉字中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同时,汉字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文化、文明传播的载体。几千年来,中国四邻的许多国家曾经用汉字作为记录自己语言的工具,在有些国家还一度成为官方文字。在亚洲及其四邻地区形成的汉字文化圈足以说明汉字对世界文明进程有着超越地域和民族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至于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以汉字的不同形体为依托,借助线条笔墨,将情感、意趣和审美理念融注其中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文化积淀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说:“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所有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汉字的起源、发展和形体的演变以及书写形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是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美学原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思想和文化艺术修养。
各民族的先民在劳动中,因交流的需要创造了语言文字,从而通过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表达出来,创造了既神秘又灿烂的古代文化。文学则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反过来,语言的研究却都是基于对前代流传下来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而进行的。文学作为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客观、真实和生动的反映,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就是古代汉语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阅读大量古代文学作品的原因。
尽管古代汉语课讲授古代文学作品不是为了讲授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而是把它们作为语言材料,来掌握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组词造句的语法规律,以丰富古代汉语的感性知识,但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同时,同样能够受到熏陶。
由于周秦两汉时期的作品是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文)的典范,因此所选作品往往以周秦两汉的作品为主体。周秦两汉时期众多优秀作品不仅语言的典范性和代表性很强,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饱含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蓬勃进取的精神。古代汉语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中语言现象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古神话中领会到深重的忧患意识、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和先民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产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从《诗经》中感受到以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主体的“风雅精神”;从《楚辞》中領悟伟大诗人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在逆境中坚持真理,为了理想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对黑暗统治进行反抗的精神;还可以从儒家思想文化中感悟积极用世、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反暴政施仁政、以民为本的治世理念。“引人入胜中潜移默化,和风细雨里润物无声”,渗透在《史记》记录的人物故事和作者司马迁的坎坷经历中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人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等人文精神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总之,古代汉语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知识传播的范畴,任课教师完全可以从其丰富的人文知识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199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