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云 周薇
摘要: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效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但同时,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问题亟待解决。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应从组织执行力、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及政治性等五个方面着力,同时还要注重把握好严选组织带头人、不断完善基层党的工作制度等关键环节,增强其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效果。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不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想方设法提升组织力,实现组织育人、管理育人,做好“四个服务”,完成好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130-04
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履行办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使命的战斗力基础。结合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和职责职权,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可理解为党的基层组织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党的建设,在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主张、执行党的决定、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带领团结广大高校师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
一、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薄弱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高校党建质量全面提高。也要看到,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力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取得的成绩
院(系)是高校的二级办学主体,在学校治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关键位置。《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组通字(2018)10号)发布以来,高校在有关意见指导下不断加强院(系)基层党建工作和师生党支部、党员队伍建设,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1)建立制度保障
《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出台后,很多地方和高校对照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任务要求,陆续制定出台了关于高校院(系)党的建设的工作意见,带动高校各院(系)修订完善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规范党组织会议制度和议事范围,明确对院(系)党组织、师生党支部和党员的各项职责和要求,填补了高校基层党建的很多空白,从制度上保障了院(系)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
(2)确保队伍支撑基层党组织负責人是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中,将党的基层组织委员会任期由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修改为三年至五年,这既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也对基层组织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党支部方面,自2018年6月教育部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来,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大幅提高,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和后备力量的可持续培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支部建设上不断总结经验、产出成果,释放了很强的带动引领作用,为基层组织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支撑。
(3)创建样板可循2018年教育部在高校展开“对标争先”建设计划,通过“十百千万”工程,特别是一大批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样板支部的创建培育,为高校党支部“七个有力”起到表率示范作用。全国范围内样板支部所呈现出来的党支部支部多元建设思路突破了过去封闭单一的高校党建设格局,不断刺激高校院(系)党组织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为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评价工作提供手段,在统筹资源和力量支持样板创建的过程中,引导支持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提升。
2.部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存在的薄弱问题
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干部作用、党员意识,组织生活、带领群众、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问题亟待解决。
(1)干部作用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骨干“领头雁”作用弱化,执行力缺乏 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是理解和传达高校党委意图、执行决定、落实政策的“灵魂人物”。然而,高校二级院(系)中存在个别书记“双肩挑”,但重科研等业务工作而轻党的建设、“一岗双责”履行不到位的情况,或与行政负责人不能协调分工、话语权不强致使党委主体责任无法充分落实的情况。支部层面,部分师生支部党员担任支委积极性不高,或担任书记后履职尽责情况不理想,带领支部共同进步的意识不强。少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领头雁”示范效应发挥不充分,导致所在单位部门执行党委决策时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
(2)党员意识方面:部分师生党员政治意识淡化,影响力偏弱 校园内思想活跃,各种思潮交融交锋,敌对势力渗透浸染加强,容易使人思想松懈甚至动摇。个别教师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认识不到位;少数学生党员政治意识薄弱,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自己的判断和主张,人云亦云,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上述情况虽不普遍,但影响往往极为恶劣。同时,部分高校党员师生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关键时刻敢于“亮剑”的正面影响尚显不足。
(3)组织生活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形式大于内容,发展力不足 党章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三会一课”制度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抓手,对支部组织力提升至关重要。然而少数教师和学生党支部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行动上不够重视。有的支部不能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要求每月开展主题党日;个别支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不能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党支部能动作用。有的支部和党员难以通过“三会一课”带来提升和进步,往往导致支部整体政治素养不高,归属感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4)带领群众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动群众作用不明显,凝聚力弱化 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师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组织、凝聚、发展、服务党外师生的责任。高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学科研上水平,根本在于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凝心聚力的奉献和创造。部分基层党组织没能充分重视和履行这一职责,缺乏高站位的教育、培养、管理和监督,没能为师生做好服务、搭好平台、提供机会,使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5)制度建设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管理制度有待健全,战斗力不强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们党的制度的极大优势。基层单位内部各项制度政策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快速发展、人员不断流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基层党组织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应不断提升,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体制机制上做到公平公正、务实高效。个别基层党组织没有新气象,难以根据新形势、新问题从根源和机制上进行深层次的考虑和论证,难以激活广大师生的工作热情,组织的战斗力得不到保障。
二、部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足的原因剖析
1.思想政治建设不充分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之前,部分高校基层组织确实存在管理上宽松软、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历史和执政理念思想战略等根本性问题认识不够、党员发展重视数量多于质量、部分党员政治意识淡薄等情况。种种思想政治建设上的不重视不充分,造成了少数党员对党的组织生活、个别党组织的各项任务不能正确看待的情况,在工作学习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使基层这一固本之源变得软弱涣散。
2.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改革和发展,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整体的,是改革和发展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所以基层党建要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成为所在单位改革发展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党组织活动一旦与中心工作脱节,凝聚师生的作用就大打折扣。高校院(系)党组织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发展、干部队伍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全面体现出基层党组织对本单位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
3.资源配置不到位
部分高校黨内评价考核和党建工作成效很少纳入到师生的各类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党支部书记、党员骨干等人员较少纳入学院和学校干部队伍蓄水池。党组织搭建的利于党员交流学习的开放性平台较少,党员在党建系统内的归属感较小。这些也是造成部分高校基层党员骨干工作积极性低、党组织凝聚不足、组织力偏弱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方略与环节
1.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五个重要方略
基于上述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从组织执行力、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及政治性等五个方面合力提升组织力。
(1)合理优化支部设置,提升组织执行力 支部设置对支部的作用发挥有重要影响,“三湾改编”就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当前,高校院(系)党员结构不断变化,教师较少以传统的系、教研室等为单位而更多的是以学术共同体、科研平台为单位聚集,学生较少以传统的班级、年级等单位而更多的以专业方向、社团为单位聚集。因而党员的聚集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党支部的设置也应随之作相应调整。以工作目的较为一致的党员组成的支部,党员更容易聚合,在推进其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将会非常突出。如2018年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研究生“月宫一号”党支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党支部、福州大学北斗团队党支部、青海大学研究生会党支部、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建学院驻河套灌区硕(博)士研究生流动党支部等一批建在科研项目、科研地点的党支部设置模式非常亮眼。考虑支部设置时,为便于开展工作,支部规模也应当适宜。支部规模太大,活动组织困难;太小则党建氛围会减弱。
(2)配强配齐支委班子,提升组织战斗力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6号)中表明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是高校落实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保证。支部书记作为“火车头”,在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落实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关键,教师支部书记人选应当按照“双带头人”标准选优配强,带领支部在各项工作中积极进取。学生党支部也应同样在学生党员中选用既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又群众基础好、奉献精神和服务意愿强的学生担任支部书记,必要时可以考虑优秀的辅导员、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学生支部书记,引领学生党员。好的支部书记还要配齐得力的支委,支委班子要在“班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推动支部运行,保障支部在各项任务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3)探活功能实现形式,提升组织创造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聚集了广大师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学校教书、育人、科研、管理的实践者和代言人,蕴含着巨大的专业优势、文化优势、组织优势和创新优势,应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围绕教书育人这条工作主线,促进党组织各项功能的有效实现。高校基层党建的工作触角也亟待延伸,工作视野亟待提升,基层党组织需强化核心、挖掘资源、整合力量、优化机制,构建协同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格局,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提升组织创新力。比如,开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党建共建合作模式,在更大格局下服务中心工作。
(4)创活党群联动模式,增强组织凝聚力 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其中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宗旨,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基础,也是确保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首要条件。做好群众服务,在服务群众利益的同时引导群众的思想,可以使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事半功倍。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着力提升师生党员的精神生活质量,加强人文关怀,鼓励他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发展、国家社会需求。健全党群沟通机制,利用好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环节,办群众所想、供群众所需,最大范围地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
(5)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升组织政治性 强化自身的政治功能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导向。一项针对北京12所高校教师党支部的调查研究表明,党支部活动、主题党课、支委会是党支部的日常运行的“三驾马车”,是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着力点。过好组织生活,开展好“三会一课”,是基层组织强化自身政治功能的前提和手段,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措施。其中,理论学习要不断加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专门阐述了学习的意义,“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党组织应与时俱进,了解和引进多元的理论学习方式和渠道,让党的理论政策接地气,深入人心。
2.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关键环节
在通过上述路径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把握几个关键环节。
(1)严选组织带头人教育部《高校党建重点任务》中明确要“选优配强院(系)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也对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给予“高校落实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保证”的肯定,充分说明“头雁”的关键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应优中选优,既要业务能力强,又要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同时具备管理的才能艺术和奉献精神,才能团结引领带动所在党组织在办学、发展、改革的各项事业中,排除杂念,团结力量,攻坚克难。在选用之外,还应可虑“双带头人”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注意有计划的培养后备力量。上级党组织要谋划用好这支队伍。
(2)不断完善基层党的工作制度 高校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应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实实在在为师生办好事,为学校作贡献,确保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此基础上,上级党委应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的保障激励制度和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制度;高校基层党组织也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建立健全二级院(系)党组织工作机制和党组织会议议事规则,建立各项工作规范执行、稳步推进、及时改进的工作机制,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孙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