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2020-01-07 08:08王亚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明生态

王亚奇

[摘           要]  面对生态危机频现,倡导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理念站上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特定“社会个体”的集合,他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间关系、如何认知自身生态责任需要付诸教育手段的规范引领力。通过明确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内容和举措,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价值观中汲取教育精华,为大学生主体提供生态道德规范的价值遵循,从而能在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问题上洞悉生态价值的奥秘。

[关    键   词]  生态危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36-02

一、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生态危机亟需生态价值观教育

简单来说,生态价值观就是主体形成的关于自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所处地位和所起功效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它是一种反映到主体头脑中可以武装精神世界的价值意识和诉求,为处理实际中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提供了评价和选择的导向。

应时下生态困境而生,它可贵在能够同时着眼生态危机和它背后深层的精神危机,作为一种价值取舍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生存智慧。专门针对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引领他们了解生态知识,促进思维方式从功利到互利的转化,将他们从物化、异化现象中解救出来从而能够科学消解人与自然的对抗,可以说,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正是一场掀起在高校校园中的文化启蒙运动。

(二)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当代社会出现的生态危机,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人与自然间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属性,对生态危机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正推动着一场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人们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当生态问题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之时,当人们已经觉醒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时,这也预示着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已经来临。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高校和大学生理应成为推进这一进程的主力。有人把大学生比喻成海绵,在生态问题上他们既能吸纳守护生态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也可能走向反面。因此,营造浓郁的遍及社会、校园和家庭的生态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不二的教育选择。

生态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真谛的必备成分,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最终培养大学生成长为“生态人”上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这是从个人的发展角度而言,对整个社会来说,以塑造小群体的“生态人”来带动和造福整个大群体也凸显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蕴。

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责任,学校必须把生态价值观教育放到重要位置,组织人、财、物力,切实强化教育意义和手段,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价值观走入大学课堂,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人与自然關系的正确认知,对生态价值的切身感受,以培养大学生成为守护生态的“生态人”。

二、生态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一)蕴含着生态价值观的传统生态思想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二者的关系始终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中。神话自然观泛滥的上古历史中,原始人类竟日“植立之兽而已矣”[1]“茫然于人道”[2],造就了他们将对神秘自然的敬畏推崇付诸神灵的解释。后来农耕文明也随之带来人与自然统一协调的认知文明,这些“天人合一”“因任自然”的合理性因素广泛存在于先秦儒家、道家的思想中,体现出“天地万物一体”“和合”的生态伦理元素。到了近代,西方精神世界兴起一股“信仰至上”风气和机械的自然观念,也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而彻底打破了“自然优位”的格局,人的关注点开始由自然转向人自身,人类主体性得以空前增长甚至是把人类的理性力量推向了至尊之位,于是主宰自然的欲望烈火在主体性奔放的张力下愈燃愈旺,人们对自然客体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之路、攫取之路,以此来通向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3]。由此的恶果便是逐渐凸显的生态危机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缺陷暴露无遗。直面危机,很多学者开始反思,主张打破人类中心藩篱、归还自然本位的“自然中心主义”一时兴起,发出了向蕴含人文主义之光的生态哲学———“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复归的倡导信号,但遗憾的是,这一强调回归自然实体和过程的价值定位存在它固有而又无法弥补的缺陷,因此到头来我们追思这一自然返魅的进程会发现它终究没能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注定了它无以找到解决现代困境出路的命运。

于是四处碰壁的人们开始了向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寻求答案。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4]。这次拨云睹日的尝试阐释了认识和实践主体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标准和取向的价值定位,将人、自然、社会三者联系到一起。基于这一思想,生态价值和生态价值观分别以对事实加以描述和对价值进行判断的身份涌现,生态价值观教育也凭借一场文化启蒙的新姿态登上舞台。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体现在这样几方面: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自然界及其非人生命形式的存在物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像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审美价值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单就从自然供给人类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来说,自然可以称得上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不仅在物理与生物学的意义上直接的是一种自然的定在,而且他的全部生活资料都来自自然,只有在自然系统中,他才能得以生存生活。其次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自然界的存在具有优先性。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它既肯定自然界的先在性、客观性,又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关系所具有的一切奥秘。”[5]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然就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阐述了生态价值的人本性,人与自然并非对等平分,生态价值观说到底还是人的价值观,人接受自然提供的服务但前提是不能为求生存伤害自然,因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三)新时代的生态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翻滚的时代车轮催生新的意识形态的形成,经过对先秦儒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生态思想的理论研读以及总结国内外生态治理的经验,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状况与人类文明相联而诞生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发展。该思想的精华在于倡导健康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中践行生态道德行为,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衡量判断,指引当代大学生回答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的问题;践行绿色惠民的生态民生观,生态状况关乎民生,青年学生即便是一次环保宣传、一次义务植树或护河行动都是惠及民生的实践;最后要严守红线管控的生态安全观,学生要在学习《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中领略红线把控的用意,“人因自然而生”,呵护自然的需求才能扭转危机的厄运。

除此以外,完整的培育机制还应当涵盖生态知识、生态现状及未来层面的教育内容,便于学生了解生态科学和生态法律政策的前沿,在现状和改变现状中激发主体性的危机意识与使命责任感。

三、强化大學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举措

(一)提升高校重视程度

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与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将生态道德情感发自身心地内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我们通过教育取得实效的目的。为了提升学校的重视度,可以通过下列途径:(1)制定涵盖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规划,把生态价值观教育课程落到实处,也就是专门的生态课程进课堂辅以寓于思政课堂、课堂思政中。(2)培养具备高生态素养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开展针对教师队伍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培训以发挥教育影响上的言传身教。(3)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出对学生生态素养的考量,将生态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纳入学生日常考评。

(二)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人创设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载体的熏陶,营造良好的生态育人环境对学生生态道德的培育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实践。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生态文化的塑造,一方面,校内设施建设和景观设计从保护自然出发,利用现有自然条件既满足功能需要又可达到美育效果,让建筑和自然视觉上的和谐成为无声的育人载体。另一方面,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和规范约束作用,以多种媒体向师生宣传生态文化,增进他们的价值观认同,让生态环保思维在全校间蔚然成风。

(三)创新维护生态志愿服务形式

纯粹的理论学习并非教育建构的终极目的,把生态道德意识和情感内化后外显为生态道德行为才是归宿。大学生将生态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生态文明社会实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间成立环保志愿服务队、绿色使者、护河小分队等与生态文明主题相关的社团组织,利用寒暑期及重要节假日节点参与到农村、企业的环保事业中,开展生态知识宣讲,针对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的工业区和地域实地调研,参观生态示范区,开展护河行动,这些切身的体会对增进学生的生态理性认知和增强生态实践能力来说都是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夫之.思问录·外篇[M].上海:中国古籍出版社,1950.

[2]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刘寒春.论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演进:兼谈对当前生态危机的看法[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5]邓坤金,李国兴.简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J].哲学研究,2010(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明生态
我的价值观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