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2020-01-07 08:08刘晖潘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年医学临床

刘晖 潘翠

[摘           要]  我国现行的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2 +1”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用脱节的现象,没有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根据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并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析实施的必要性,提出实施的方法和要求,总结实施的效果。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不但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而且可向其他专业推广。

[关    键   词]  高职;临床医学;“1+1+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122-02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卫健委分别下发了系列文件,对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应积极推进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了进一步强化院校合作、工学结合,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医学教育特点和规律,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实施了“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1+1+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一直以来,高校临床医学实行的是传统的“2+1”教学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学习,第三学年到实习医院顶岗实习。这种模式下,学生接触临床较晚,较少安排学生到基层、社区一线医疗机构开展教学实践,教师也大多“纸上谈兵”,没有做到与岗位服务、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实施“1+1+1”教学改革,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在医院顶岗实习。“1+1+1”培养模式在第二学年便把学生安排到教学医院开展临床专业课教学,真正做到了“床边教学”“观摩教学”“情境教学”,实现了教学与岗位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这一改革是落实国家关于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原卫生部2012年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强调要“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育部、卫计委等六部委2014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强调要“推进临床医学高职(专科)人才培养改革,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建立高职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安排学生到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实习、实践,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强调要积极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工学结合,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教学标准动态更新机制,促进教育教学内容与临床技术技能同步更新。2019年1月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再次明确,“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这一改革是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需要。临床医学实施“1+1+1”分段教学,第二学年把学生安排到教学医院开展临床专业课教学,真正做到了“床边教学”“观摩教学”及“情境教学”,实现了教学与岗位服务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在教学医院学习期间,医院也会适时将学生派往附近乡镇卫生院进行见习和调研,了解当地卫生资源情况和常见病与多发病,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防疫保健和健康咨询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未来基层医疗工作岗位的认识。

二、“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内容

(一)量身定制基于基层医疗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重构课程体系

为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校院共同制定了“1+1+1”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重构。以基层医疗服务岗位需求为导向,对接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助理全科医生结业考核两大考试的考核标准,构建课程体系,以支撑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校院共建6门专业核心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全科医学概论、预防医学)的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全科医学概论改设为必修课,将社区康复医学改为限选课,将皮肤性病学、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由专业限选课改为专业任选课,将急诊医学改为社区急救,增设老年病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公卫服务”的能力,实现课程设置与临床医疗岗位需要无缝对接。充分利用第二学年“吃住在医院”“课堂在病房”的便利条件,边理论学习边床旁见习,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依據学校关于兼职教师管理的有关规定推荐选拔一批具有教师基本素质、临床专业水平高的优秀一线医生作为师资队伍的培养对象。教学基地采取教师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制订教学基地教师培训计划,每个学期至少举办一次由学校教师和教学基地教师共同参加的教学研讨会。严格执行试讲评教制度。建立一支100余名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丰富临床经验、社区及管理实践经验,动态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库。

(三)实施校院双班主任制

由学校委派驻点班主任到各教学医院,校院实行双班主任制,加强第二学年学生的日常教学及学工管理。参与教学评估、教风、学风建设,及时协调校院教学及学生工作。负责学生学籍的管理、教学任务的下达和课程表的发放、任课教师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经常下寝,参与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驻点学生的安全和稳定。

(四)建立健全校院教学管理体系

(1)形成校院三级教学管理机构,由学校层面、教学基地院级层面、临床教研室组成。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部署教学工作。(2)建立健全教學基地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建立由校院评价、学生评教反馈、同行评价等多方评价与考核的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3)把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纳入院方绩效考核中,并与个人的年度评先评优、晋升挂钩,激发临床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与责任感。

三、“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在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302名学生中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第一学年,即第一个“1”,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指导和授课,学生在校内完成医学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基本实践技能模块和人文素质模块等四个模块的学习;第二学年,即第二个“1”,学生在各附属医院进行学习,由教学医院临床一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家进行授课,学生完成医学临床模块(专业核心课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全科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等的学习;第三学年,即第三个“1”,学生在各实习医院进行实习,在医院各科室、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转,熟悉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并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在2018级302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设为实验组,2017级192名临床医学班随机抽取的10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对第三学期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班理论考试成绩无差异,P>0.05,平时成绩(主要考查上课出勤率、课堂互动、实践技能操作等)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2018级学生明显优于2017级学生。组织实验组学生对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124份问卷,收回123份问卷,调查显示90.5%的学生认可本模式,认为该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组织六个附属教学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对此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放65份问卷,收回60份,调查显示86%的带教老师认为此模式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诊疗思维,加强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岗位适应能力有积极作用;对教学医院来讲,医护人员通过临床教学,实现了“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理论水平,夯实了理论基础,促进和提升了医院的内涵建设和医疗水平,这种合作对学校和医院来说都是互补双赢的。

四、讨论

综上所述,校院“深度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双主体育人是医学职业教育改革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夯实基层医疗服务力量的有力保障,除了在临床医学专业积极开展外还值得推广到其他的医学专业,比如护理、口腔医学等。医疗与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于医学教育的相关研究报道非常多,对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也非常普遍。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行业主管部门,都意识到高职院校“1+1+1”人才模式的改革是实现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必然途径,但是真正实施落地的院校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医院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的积极性不高;第二是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各教学医院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的矛盾;第三是没有从国家层面建立教学保障体制与制度,校、地、院三方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且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如何健全校院合作机制体制,如何完善教学质量“双控”机制、如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淑文,张弢.高职临床医学专业“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33-34.

[2]刘成勇.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1+1+1”校企分段教学模式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8(2):67-68.

[3]程洁.安徽医专临床教学改革拆二为一提升学生就业率[OL].中安教育网,2014-03-12.

[4]时晓莹.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J].才智,2012(9).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学年医学临床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英国公布2015—2016学年公立学校督导结果
女生玛丽莎Ⅰ
现在告别